上星期网友“豆豆熊”去南宋官窑博物馆参观,结果被赶了出来。
她很委屈,就是因为她穿了一双拖鞋,保安就是不让进。她带孩子受教育的想法泡汤了。细问之下,“豆豆熊”说她穿的可是时尚拖鞋,“在商场里买的,老贵了。”但是保安说鞋后跟没带子的一律不许进。
“有这样‘一刀切’的规定?”“存在即合理。”“现在博物馆都有这规定。”网上对此事有不同声音。
为了拖鞋,吵了不少
南宋官窑博物馆大门前,立了一块“参观须知”,其中第一条就是:衣冠不整者谢绝入馆区。馆区内有四五个保安在展区值勤。
提起“拖鞋”的事,一位姓邢的保安说:原则上是这样,但在执行的时候还是比较灵活的。“现在拖鞋的种类有很多,有些拖鞋也很时尚。看上去穿得过得去的,我们也就不拦了。”“但是那些大头家用拖鞋、汗背心的打扮是肯定不能进的。要是碰上了新保安可能就严格些。”保安说他们只是“奉命”管事,有很多无奈。
位于城北的运河博物馆也大同小异。门口的“参观注意事项”第四条写得很详细:博物馆为高雅的公共场所,谨希望观众衣冠整齐(穿拖鞋、赤脚、赤膊或穿背心的观众请勿进馆)、文明参观。
里面一位姓甘的保安一肚子苦水:“为了这事,我们和游客吵了好几次。”有些游客穿拖鞋就大摇大摆地进来了,保安想拦都拦不住。
但是,那些拗不过的游客,穿得再邋遢也只能让他们进,就是在进馆前告诉他们把衣服整好了。“否则我们被人指责对人群有歧视。”
最后这位保安说:“我们做保安只能按规定来,有时候也为难。”
门槛降了,要求高了
敲开南宋官窑博物馆馆长办公室,馆长邓禾颖对记者的来访没什么准备,但说起“拖鞋规定”,她说上星期就已经发现有人讨论这个话题了,一直在关注。
邓禾颖说:“这个规定其实很早就有,而且杭城几乎每个博物馆都写了,包括剧院等公共场合。”
是死抠这条不放,还是有所放宽?邓禾颖说,她的初衷是希望来这参观的人都能够穿戴整齐,互相尊重。“展览的都是艺术品,来这里是受教育的。”就像学校一样。“观众里有不少孩子和国外游客,如果穿着不得体,或者太暴露,对艺术和周围人群都是亵渎。”
“这里不是公园,可以让人随心所欲地闲逛。即使去超市,穿着睡袍进去,对周围人也不太礼貌。”邓禾颖觉得“细节决定全貌”,“都说要倡导文明礼貌,还是要从这些小处入手。”
当然,也不是对“衣冠不整者”一概拒之门外。就当前的情况看,“穿拖鞋、吊带装也不失是一种时尚,因为时尚的定义也在不断改变。我们不能很死地规定他们一定不能进,只能从教育的角度告知:您这样穿不是太好,希望下次能注意。”邓禾颖说,具体的把握还得看保安自己拿捏。
“现在博物馆门槛降低了,给每个人平等的权利。在穿着方面还是要靠人们自觉。我们在执行规定时也是尽量从‘人性’的角度出发。”
穿戴整齐其实不为过
这么说来,博物馆的规定不见得那么死板。
在广州等国内的大城市,这条规定也遍布各种高雅场合。此规定不仅仅是告示,也是一种教育和警示。
而在国外,无论是博物馆还是歌剧院,甚至是四星级以上酒店,都有此条规定。在一些国家,“禁止衣冠不整者入内”已经成了惯例,人们对此已没有异议,并且自觉遵守。
有些国家的市民已经自觉形成“在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的意识,而且规定得极其细致。像在德国,人们在工作时穿干净整洁的工作服;下班后,就连上街也非要穿戴得整整齐齐。去做客,穿戴则更要讲究些;去看戏,尤其是看歌剧,女士穿长裙,男士穿礼服。如不穿礼服,至少穿深色服装;而上层社会或社交界的正式宴会等活动,着装上更讲究。德国的大城市,妇女们参加婚礼、葬礼、宴会、舞会时要戴手套;参加正式的午餐或招待会要戴帽子;晚宴要穿晚礼服,而且不论是服装、鞋帽,还是手套,手包都要求在样式颜色上搭配。
虽然服饰的礼节很多,但他们并不觉得繁琐,相反倒非常愿意按着规范去做,因为人们认为这是有关教养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