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暗的“避弄”。 记者 李震宇 摄
|
浙江在线06月24日讯
说起塘栖的弄堂,当地人都能说出一句老底子顺口溜:“三十六座半桥、七十二条半弄”,足见其弄堂之多。但是,至今保留下来的“避弄”并不多,有名的要数“三条半弄”,包括了太史第弄、郁家弄、沈家弄,它们都被纳入塘栖三条半弄古建保护修缮工程,到今年国庆,修缮一新的它们就要和市民见面了。
暗无天日的弄堂称“避弄”
三条半弄历史街区就在塘栖镇市新街的中段东侧,由北向南分布着太史第弄老宅、太史第弄、郁家老宅、郁家弄、沈家老宅、沈家弄。其中,沈家弄长105.6米,宽2米;郁家弄全长105.6米,宽1.5米,太史第弄长138米,宽1.2米。
只要一进入这些弄堂,第一感觉就是黑,因为它隐在老宅内,只有两头才能看到亮光。据说古时候,居民往来都要提着灯笼来照明,如今在太史第弄的墙壁上,还留有烛台的痕迹。《塘栖古迹》中记载,这些暗无天日的“囥煞弄堂”被称作“避弄”,一般深宅的一侧都会建一条狭长的小弄,每一进房屋均有一扇侧门与小弄相通,供人们进出。
《杭州老房子》的作者仲向平告诉记者,“避弄”顾名思义就是为了避人耳目。弄堂因为暗需要摸黑行进,还被称为“暗弄”。
据当地人介绍,这些原本属于深宅内的弄堂,到后来都放开供行人自由通行,所以,现在郁家弄、沈家弄的门牌依旧保留着。
“三条半弄”从何而来
“三条半弄”?数来数去只有太史第弄、郁家弄、沈家弄三条弄堂,那么另外半条哪里去了?这个答案在塘栖有不同的版本。
出生在郁家弄的沈金燕的解释是:“我家太祖父当年是清代的布政司,从广州来到这里,买下了郁家弄最后面的房子。后来就在郁家弄封上了一道围墙,旁边开了一扇门,把后半段的弄堂归到了我们家的侧边弄堂,这样一来,要走完郁家弄,必然要从我家门口绕行,看起来,这郁家弄就成了一条半的弄堂。
对此,仲向平认为,从大范围讲,塘栖就曾有“七十二条半弄”的说法,这半条可能指代一个零头:“比如它就是一条断头路,可能因为拆房子建房子成了死路,所以算起来只能是半条弄。”同时,仲向平也指出,古时的江南文人也有故意写成半条弄的做法,这些都是有可能的。
太史第弄老宅有400多年历史
据传,太史第弄有400多年历史,房子原主人姓卓。塘栖卓氏始祖卓敬,明建文帝时任朝廷户部侍郎,后被燕王朱棣杀了三族,仅有其堂弟卓敦一人逃至塘栖,改了姓入赘宋家。一直到第六世宋贤时,因经商致富,其子卓明卿入朝为官后,明神宗才颁诏允准恢复卓姓。
太史第弄内的宅主就是卓氏七世卓明卿,他在40岁时,建宅于塘栖市河(现市新街)的东侧,当时门前还建有月波桥,照记载推算,老宅距今应有420多年的历史。直到清末,卓家衰败,几经转卖,房子卖给了当时塘栖大富范家,当年这里就是范家的米店之一。
据了解,塘栖三条半弄古建保护修缮工程在去年11月启动,到今年国庆完工。届时,市民就可以到修缮一新的大宅门里亲自体验一下黑乎乎的“避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