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尖端的航天航空材料技术离浙江民企有多远,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生物世界蕴藏着多少发展新机遇,浙江工业转型升级的新希望又在哪里?22日在宁波召开的我省工业转型升级第三场报告会上,国内新材料领域的顶尖专家出谋划策: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以材料技术带动传统产业改造,推动产品升级换代。
抢先进军航天航空产业
造飞机不是浙江民企的强项,但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科技委主任、先进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益小苏教授,却给浙江企业家点亮了希望之灯:在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的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方面,浙江企业大有可为。
由碳纤维和环氧树脂结合而成的复合材料,由于其比重小、刚性好、强度高,在航空航天工业中被广泛采用。益小苏指出,目前我国以碳纤维为代表的高性能增强材料长期依赖进口,如果能研制出满足航空航天、高速轨道交通、大型风力发电装备等所需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将为我国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装备制造提供技术保障。
益小苏认为,浙江民营经济发达,市场机制灵活,能否率先通过国际合作进入这一领域?纺织业是浙江的拳头产业,对棉、麻等植物纤维的研究有很好基础,能否通过技术创新,将植物纤维应用到增强复合材料领域?航天航空产业,离浙江企业并不遥远。
电动汽车技术商机无限
“大城市的空气污染,一半来自汽车,1亿吨汽油产生二氧化碳约3亿吨……”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用一串数据表明,电动车发展势不可挡,客车、轿车、自行车、摩托车均应电动化,尤其要优先发展纯电动车。
杨裕生在国内率先提出电动汽车技术产业概念,这是一个以电动车的生产和运行为主体,以动力电池生产为核心的高技术产业群。如果年产500万辆电动车,年产值将达1万亿元。
“材料是电池创新的要害。”杨裕生认为,电池的进步依赖新材料,材料纳米化等新技术带动了锂电池技术的进步,使我国动力锂电池大发展的条件日益成熟。“锂电池是电动汽车计划成败的关键。”杨裕生认为,早几年杭州进行了纯电动车公交车示范行驶,今后应努力完善锂电池产业链,尽快使关键材料国产化,从而抓住产业发展先机。
微生物世界蕴藏新机遇
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院研究院(筹)副院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高福研究员,给浙江企业描述的是“生物机遇”。
在高福眼里,生物工业技术是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最有希望的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是继新药发现、新功能物质(酶)发现之后的一块‘处女地’,有着漫长海岸线的浙江,应抓紧布局。”他认为,浙江要尽快建立海洋微生物库以及海洋(来源)物质与基因库,加快自主创新研究,力争在海洋生物技术方面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