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定英在建国路旧居的大致位置前留影,其身后为正春和布店那面临街的立面墙体。 裴建林 摄
|
|
如今只留下一面临街的墙体
|
浙江在线06月25日讯
鸳鸯楼酒家、正春和布店、嘉兴书场、五芳斋粽子店、一乐园酒家、新涌洲理发店……对许多老嘉兴来说,建国路是条生活味十足的路。
这条路的命运与新中国成立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最初的建国路北段名为北门大街,抗战结束后,北门大街曾一度衰落,尤其是路面坎坷不平。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做的第一件深得人心的事就是改筑北门大街为平广的水泥路。从此该街市面重振,恢复了往日的繁华且日盛一日。到今天,整条建国路是繁华一片,特别是几年前开设的华庭步行街,更是让这条路充满了人气。
老嘉兴朱炳荣在回忆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国庆游行时说,当时所有的参加者首先都集中在人民体育场开庆祝大会。“庆祝大会结束后,人们开始游行,从老中山路由西向东行进,转弯到建国路闹市区,过北丽桥,再到北京路……”几十年前,这是一条充满了激情的道路。
嘉兴人一直惦记着这条路。2007年的时候,浓缩嘉兴历史文化、再现建国路昔日辉煌的城雕“江南印象”落户北丽桥边上的草坪,而反映正春和布店等老字号的4组人物场景雕塑也随后“进驻”。
一个人的故事:
与建国路相守大半生
1949年嘉兴解放那年,姜定英结婚了,当时住在建国路370号,一直到2001才搬离。52年时间里,姜定英的大半生和建国路纠缠在一起,也见证了这条路的起起落落。
“当时公公开了一家丝线店,我们家边上是理发店,再过去是正春和布店,再过去是一家小店,再过去是食品公司;路对面是烟糖公司,边上是一家百货店。”对于新中国成立时建国路的繁荣,老人家记忆犹新。
刚结婚的时候,姜定英没有工作,是个纯粹的家庭妇女。后来丝线店公私合营了,“公私合营的时候是鞭炮震天响,彩旗飘飘,感觉好像是过年了。”因为建国路上店多,所以参与公私合营的店挺多的,一时间这条路焕发出新生命。
组织上后来安排她到中百公司做家属工,1个月工资20多元。“后来开始大炼钢,我们又跑到郊区的一个地方炼钢去了。后来又说要办卫星厂,中百公司就办了一个小橡胶厂,我也报名参加了。”
1976年的时候,姜定英家里买了台金星牌电视机,在那个年代,这绝对是个稀奇货,当时人家像看电影一样前来看电视。“隔壁是个理发店,和我们家是通的,有时候到了晚上我就把电视机放在理发店里,让大家一起看,那个场面真叫壮观。”
姜定英1979年就从橡胶厂病退,女儿顶了她的职,而她的儿子先是下乡,回城后进入一家电子仪器厂,现在是一家电子公司的负责人,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一家店的故事:
一个关于“布料西施”的传说
今天的正春和布店只剩下一面散发着怀旧气息的西洋式门楼,但许多老嘉兴至今仍念念不忘这家带给他们美好回忆的老字号。在过去正春和全盛的时代,到这里买布是品位和身份的象征,赶时髦的年轻人都喜欢逛正春和,而能在这里工作也是身份的象征。当地媒体曾做过关于嘉兴老字号的系列报道,有读者曝料说,当年正春和的营业员中还出过一个“布料西施”。
这名知情人透露,当年她的一个朋友就是在正春和上班的,人长得很漂亮,非常受欢迎,许多男顾客会借着买布的理由,特地跑到店里去看她。“有些男性顾客为了一睹芳容,赶到店里,他们东挑西拣,挑了好久都不买,故意找我朋友问这问那的。”
一个品牌的故事:
当年那段凭票买粽的记忆
建国路上有家五芳斋粽子店,许多到嘉兴的游客会特意跑到这里吃上一顿。在五芳斋集团副总裁魏荣明的记忆中,上世纪80年代的五芳斋是嘉兴市饮食服务公司下属的粽子店,地点就在建国路上。
当时,1个中肉粽的价格是1角2分左右外加一两粮票。虽然实行的是计划供应,但粽子却是大受欢迎,粽子店很多时候就会早早地卖断货,所以粽子店前经常可以看到一块小黑板,上面写这一行字:“今日停止供应。”
魏荣明说,当时五芳斋包粽子所用的猪肉全部是计划供应的,所以每年快到端午节的时候,粽子店都要向市政府打报告,政府会对大米、猪肉等原料给予优先供应。“那时候,五芳斋的工作目标是‘保证每个嘉兴市民能在端午节吃上品牌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