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4年市委、市政府确立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以来,杭州市名校集团化办学已整整走过5年。5年来,全市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快速扩充,不少新校、弱校、民校、农校,借助名校这一“电梯”,在教学质量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迅速形成规范,实现了向优质教育的跨越。
从探索到成熟,从质疑到信任,杭州以实际行动证明,名校集团化战略不是“一阵风”,也不会“一刀切”,而是对科学教育发展观的一次成功实践。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不会使名校陷入“贵族学校”的泥潭,导致高收费、乱收费,相反它恰恰是消灭“贵族学校”,遏制高收费、乱收费的“撒手锏”;不会使优质教育资源“牛奶稀释”,使名校这块“金字招牌”含金量下降,相反它恰恰是快速提高集团成员单位办学质量的“撒手锏”。
因为名校集团化,优质教育的均衡化、平民化、普及化不是梦,而是可以预见的现在与未来;因为名校集团化,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最大利用,更多杭州孩子得以接受更好教育,没有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因为名校集团化,杭州的教育在增值,杭州的城市在增值……
名校集团化:从我们的共同梦想中走来
“择校热”是近一二十年来我国教育领域一个久治难愈的顽症。在国内某些大城市中,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进名校学习,迁户口、托关系、走后门,甚至不惜花上几十万元择校费。
“择校风”的背后是什么?为什么人民群众对子女教育如此重视,对优质教育如此渴望?为什么那么多困难家庭宁愿节衣缩食,也要千方百计把子女送到好学校去读书?为什么那么多普通市民宁愿迟买房、不买房,也要保证对子女教育的投入?为什么许多贫困山区宁愿少上几个其他建设项目,也要想方设法把学校办好?
对于上述问题,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国平曾作出一针见血的回答。他说,这是因为在“知识就是资本”的今天,谁能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谁就能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获得更多更好的劳动报酬。一个子女能接受良好教育,就有可能改变一个困难家庭的命运;相反,多一个孩子失去教育机会,将来就有可能多一个贫困家庭。
他认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教育的不公平,是人生起点的不公平,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平。杭州市委、市政府无法保证孩子人生终点公平,但必须保证他们人生起点的公平。只有人生起点公平,才有可能实现人生过程和终点公平。从这个意义上说,抓教育就是抓民生,就是抓社会公平;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就是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好的就业岗位和发展机会,就是让更多的人实现人生起点的公平,不让他们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也正是基于上述理念,在总结求是教育集团等名校连锁办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2004年杭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的决定。王国平指出,作为城市管理者,我们完全没有理由对“择校风”加以指责。如果要追究责任,就要看城市管理者包括教育主管部门有没有为杭州的所有老百姓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优质教育资源。
让杭州每个孩子都能享受高质量的教育,是孩子们的梦想,是家长们的梦想,也是城市管理者的梦想。名校集团化,承载着我们共同的梦想,肩负着实现优质教育均衡化、平民化、普及化的重任,朝我们阔步走来。
2006年9月和2007年9月,杭州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小学名校集团化战略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推进名校集团化战略的意见》。两大文件阐述了杭州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的初衷——努力破解“上好学难”的突出问题,适应新时期杭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教育需求,使杭州市率先实现优质教育均衡化、平民化、普及化,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
沐浴着名校集团的春风,教育集团开始在杭州各个城区迅速涌现。据市教育局提供的数据,2004年全市仅有教育集团28个,成员单位61个;目前全市教育集团已达127个,成员单位460个,是2004年的4倍,成员单位则是7倍。杭州六城区已有59.7%的中小学和28.7%的幼儿园实施集团化办学,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受益面分别超过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全市城乡义务教育段学校互助共同体覆盖面达到95.6%。越来越多的名校,搬到了触手可及的家门口。家长和学生的名校梦,也因此得以成为现实。
五年实践证明:名校“牛奶”不会稀释
改革与创新,总是伴有风雨。名校集团化的诞生,也同样掀起了阵阵热议。名校集团化会不会是“一阵风”、“一刀切”?会不会导致名校资源“牛奶稀释”?家长和专家学者在寄予厚望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质疑。
杭州二中坚持走名校集团化发展之路已整整九年有余。九年来,杭州二中历经了从外延发展到内涵提升的嬗变,历经了从增量改革到存量整合的转变,历经了从常态办学到超常态办学的突变。该集团负责人如此描述九年来的改革经历:回味其中,有苦有泪更有甜。因为我们用铁的事实直接回答了老百姓普遍关注的三个核心问题:一是集团化办学并没有让“牛奶”稀释。二是龙头学校的核心品牌可以再提升。三是以实现“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为目的的名校集团化办学的确大有可为。
他还拿出最新鲜的数据证明了杭州二中丝毫没有“褪色”的实力:在今年全国知名高校的保送生和自主招生考试中,该校共有121位同学获得相应资格,其中被北大、清华确认的有25位同学,被复旦确定的有20位同学,被香港大学确定的有30位同学,入选名校数稳稳位居全省第一。其中张祎喆同学以优异成绩获清华大学全国唯一的最高加分60分。此外还有51位优秀毕业生直接参加海外知名高校考试,目前有43位同学已获得英国剑桥、美国布朗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的录取通知。二中办学赢得了教育专家认可,《人民教育》、《教育文摘周报》作了专题报道,二中办学也引发了全国同行广泛关注。今年开春以来,来自全国各地、海外高校及娇艳机构的参观人数达千人。
开创杭州名校集团化办学先河的杭州求是教育集团,也同样用实践消除了人们的疑虑。该集团负责人自豪地说:集团化办学以来,集团涌现出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省市教坛新秀等一大批名师和教育教学骨干,完成了从优秀教师不足到人才输出这一过程。2004年,他们就向钱塘外语学校输送出十多名优秀教师,去年又向区内学校输送了4名中学高级教师,打消了外界“牛奶稀释”的疑虑。
名校集团化办学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据了解,2008年全市幼儿园前三年入园率达97.1%,等级幼儿园在园人数覆盖率达82.9%,乡镇中心幼儿园建园率96.8%;全市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覆盖率达到66.81%(六城区达87.08%);初中毕业生升入各类高中的比例达98.63%(六城区达99.63%);优质高中招生比例达76.63%(六城区达90.46%)。
实践也证明,名校集团化办学巩固和扩大了破解“上学难”成果,践行了“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困难而失学”的承诺。2008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69.2万名学生全部免收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经费达3.5亿元;全市资助困难家庭学生约28.39万人次,金额为1.5亿元;接受义务教育段进城务工子女人数达13.83万人。名校集团化办学走出了一条快速提升农村教育的新路子,促进了当地政府高起点规划学校发展,提升了农村教育质量。同时名校集团化办学也使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得到了快速扩张,六城区义务教育优质教育覆盖面从2003年的17%上升到2008年的87.08%,缓解了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使更多的人能就近接受更好的教育,推动了区域内基础教育的公平化。
实施名校集团化办学,还发挥了名校的辐射与孵化作用。它找到了有效发挥名校示范与辐射作用的实践机制,呈现出两个“加快”和两个“缩短”,即加快了优质教育资源增殖的速度,加快了教师专业成长速度,缩短了学校上等级的周期,缩短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周期。一批新校、弱校、农校在名校“零距离”示范下大约用了2-3年的时间,实现了向优质教育的跨越。据统计,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后,六个老城区优质学校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在很大程度上,名校集团化是一个“孵化器”,不断孵化了成员学校的新生,也孵化了整个教育集团的新生。
在社会各界对名校集团化由质疑到认同的过程中,区、县(市)党委、政府的理念也随之变化。对他们而言,发展教育的重任,学校的规划、建设与运转已不是包袱,而是城市发展的战略资源,是城市的竞争力所在。
名校集团化下一站:大力推进名园集团化
在成绩面前,杭州没有骄傲。五年来,对于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这一重大举措,杭州既坚定不移地推进,又不断总结经验、完善举措,用不间断的思考与实践,探索着优质教育均衡的“杭州模式”。
记者了解到,在名校集团化战略实施五年之际,市委、市政府即将出台第三个政策文件——《关于进一步推进名校集团化战略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总结名校集团化办学的成功经验,研究名校集团化办学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完善杭州市名校集团督导评估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积极探索现代学校制度,推进内部运行机制建设和素质教育探索,推进办学体制、投入体制与人事制度创新,抓好教育集团内涵发展,统筹量与质的协调发展,确保集团化办学的可持续发展。
《实施意见》指出,将拓展名校集团化办学领域,推动名校集团化向农村教育延伸,向弱势学校延伸,向职业教育延伸,向技能培训延伸,特别是要向学前教育延伸。日前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名校集团化办学座谈会上,更是对推动名园集团化办学,加快破解“入园难”特别是“入好园难”问题作出了具体部署,指出要把实施名园集团化战略,作为名校集团化的重中之重来抓,要像前几年抓中小学名校集团化那样来抓名园集团化。
会议还要求相关部门,对全市幼儿园规划建设以及需求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和全面梳理,并从“人、钱、房”三个方面保障幼儿园建设发展,积极推进名园集团化办学。解决名园集团化“有人办事”问题,就是要坚持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让幼儿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解决“有钱办事”问题,就是要坚持加大财政投入、土地收益反哺、吸引社会资金“三管齐下”。会议还要求从明年起市、区两级要加大对学前教育投入的财政安排。
解决“有房办事”问题是推进名园集团化办学的重点。对此,市委、市政府要求各级各部门落实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规划、交地、经费、建设四项保障机制,促进市区住宅配套幼儿园建设与城市化同步推进。特别是要按照“三个一批”要求,加快解决幼儿园用房问题。“三个一批”是指新建一批、置换一批、改造一批。新建一批,就是要在规划建设上给予新建幼儿园切实保证。置换一批,就是想方设法从现有楼宇中置换出一批,用作幼儿园办学。改造一批,就是要利用现有村集体用房等存量房,适当加以改造,用于幼儿园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