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1日讯 在开展“质量和安全年”、“企业服务年”两个年活动中,全省系统积极创新监管模式,率先在舟山、诸暨、义乌等地试点,逐步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网格化区域监管模式。
所谓“网格化管理”,是在乡镇(街道)试行的一种基层行政事务管理服务工作模式,它是依托于现有的行政管理体系和各级信息平台,在乡镇(街道)、社区(村)大格局不变的情况下,把乡镇(街道)划分为若干单元网格,在每个网格区域内配置相应的组团管理服务队(简称网格队),实时采集网格内的基本情况,宣传上级的有关政策和法律,并紧密结合现代数字技术搭建信息平台,实现对网格内居民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动态管理,点对点、面对面地为群众提供服务。
舟山:“网格化管理”推动“十小”整规
在“十小”整规工作试点中,舟山市各级各部门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部门协作、业主主体”的工作原则,推进和总结试点经验。特别是普陀区勾山街道高度重视,利用“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平台推动“十小”整规工作,特色明显。
当地勾山街道共有“十小”生产经营单位410家。按照地域状况共划定62个网格,每个网格组建一个网格队。网格队组织之初,主要开展以居民为重点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十小”整规试点开展后,市和普陀区二级“十小”办与勾山街道商量研究,及时从对人的监管服务延伸到对单位的监管服务,推动“十小”整规工作开展,主要做法是:
——有效整合力量,形成整规合力。每个网格队一般由1-2名街道干部、1-2名社区干部以及民警、教师、医护人员等社会事务工作者共6-8名人员组成,充分整合了街道辖区内各个方面的管理资源,解决了各行业管理部门基层工作力量不足的问题。而且这些人员都有稳定的经济来源,能够兼职发挥义务作用,特别是发挥好网格内的村、社协管员作用,有利于“十小”整规工作队伍的稳定。
——摸清动态实情,掌握整规节奏。各网格队按“格”负责,以各整规牵头部门提供的“十小”行业分布数据为基数,开展对一线情况的全面摸底,逐家上门走访,宣传法律法规和“十小”整规的要求,核实新增户数,注销已关闭和歇业户数。摸清情况后,统一汇总到社区建立初始档案,各社区再汇总到街道办事处建立总台帐、各整规牵头部门建立分行业质量监管档案。由于各网格队成员本身就处于现场一线,平时比较了解网格区内的情况,能够随时、及时地了解到群众的意见和需求。因此,调查摸底的准确度相对较高,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十小”行业的实时动态,使职能部门能根据每个网格的情况,实施“逐格推进”的工作方式,合理安排工作进度计划,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发挥人脉优势,化解整规矛盾。“十小”行业牵涉面广,从业群体复杂,整规工作难免会产生相应的矛盾波动。而网格队成员大部分人头关系比较熟,较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更有利于消除“十小”生产经营户的对立情绪,促使整规工作的顺利开展。如该街道内的一小农资店,改造投入要2万多元,加上本身利润较薄,对整规工作有一定的抵触情绪,网格队成员及时介入引导,通过拉家常式的宣传,消除其对立意识,促动业主的整改自觉性。目前,该小农资店按小超市形式进行改造,农资销售品种转向定量包装为主,消费环境明显改善,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销量同比增加20%左右。
——实行组团服务,提高整规效率。乡镇(街道)在组建网格队时,对工作职责的定位是起到政策法规宣传员、社情民意调研员、富民强市服务员、矛盾纠纷化解员、民主制度监督员的“五个员”作用,实行多个工作领域的“组团式”管理服务。这一方式运用到“十小”整规后,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一是网格化管理缩小了监管单元,便于迅速及时地掌握情况,反馈问题。二是网格化管理体现了监管的现场化,使一般性小问题实现就地解决,减少职能部门的工作强度。如对台帐未记全、设备未配齐、环境卫生未搞好等问题,网格队员在走访时就直接督促“十小”业主整改,不用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来回奔波。三是组团式服务使乡镇(街道)在布置工作时,能够将“十小”整规与创建新农村建设、创建食品安全示范街道、创建卫生城市、创建小康社区等相关联的工作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形成了整体效应。
义乌:企业负主体责任、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
义乌拥有全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质量监管责任重大,形势复杂。2008年3月,义南质监所、义西质监所、义北质监所三个基层质监所成立。基层质监所运行一年多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地方实际的质量监管新路子,即:企业负主体责任、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
乡镇政府有力支持是后盾
乡镇政府对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负起总体责任,并对基层质监所的设立和运行给予大力支持,成为基层质监所的坚强后盾。成立之初,乡镇政府给基层质监所提供办公场地、办公设备,并支付了房租费、装修费等费用。质监所定期向乡镇政府领导汇报工作,有新的工作动态主动联系沟通。通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各乡镇政府的质量安全工作意识明显提高。今年,义乌局基层质监所所在的6个乡镇皆下文,成立了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由镇长担任组长,质监部门和兄弟部门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基层所负责人任成员。同时,乡镇召开的会议都会邀请基层质监所负责人参加。今年大陈镇召开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前,特意将政府工作报告送往义乌局征求意见,说明质监工作已经成为乡镇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兄弟部门密切配合提高工作效率
基层质监所成立后,工作人员主动与辖区内各兄弟部门取得联系,从他们那里获得了企业相关资料,并为他们提供在企业巡查过程中发现的企业动态和辖区内质量安全情况。信息之间互通有无极大的方便了各部门掌握最新的企业动态信息,既节约了公共资源,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基层质监所的工作方法之一是多部门联合执法。基层质监所成立以来,已多次与兄弟部门联合执法:联合安监所开展“土制锅炉”专项整治行动;联合工商,卫生监督,行政执法三个部门现场取缔熟食黑加工点;联合工商、卫监、烟草等部门举行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现场咨询活动;会同工商、卫监、税务、行政执法等部门召开示范村建设会议等等。多部门联合执法有效解决了各部门相互推诿的现象,一旦有问题出现,各部门同心协力,现场办公,分块负责,以前几天甚至几个星期也解决不了的事情,现在一般在30分钟内就能妥善处理,被称为“30分钟工作法”。
村(居)质监员队伍的建立将监管触角延伸到最基层
目前,基层质监所辖区乡镇已全部下文,成立村级公共安全员,并设立考核办法。局职能科室对村(居)质监员进行培训。他们不仅要学习质量技术监督法律规定,做好宣传、巡查、监督、提醒、协助等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自己片区内的企业情况;还要及时上报相关信息,协助配合好质监工作人员检查整治生产、加工、经营使用中存在的各种违法行为。
质监所给每个村(居)质监员发了一本“公共安全管理员工作台帐”,里面包括了生产企业基本情况汇总表、企业质量档案、生产加工企业巡查监管记录汇总、村级会议记录、村级质量投诉资讯登记表等等内容。基层质监所将定期检查台帐,并对村(居)质监员的工作拥有评分权。
抓好企业自律 凸显企业主体责任
产品质量一旦出现问题,企业是第一责任人。为了强调这一点,并让企业自觉意识到并做好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基层质监所对辖区内企业按照区域和行业进行划片分组,设立片长、组长,与当地商会、行业协会密切配合,利用企业的专业优势,让企业管企业,更好地抓产品质量。
诸暨:实现三位一体监管模式
为适应区域监管需要,诸暨市局成立了大唐、店口和山下湖三个中心所。在基层中心所建设过程中,诸暨市局围绕“三基”(基本网、基础库、基层所)和“四化”(网格化、动态化、一体化、精细化),不断整合行政管理、稽查执法、技术检测等监管资源,实现三位一体监管模式。
强化建设监管基本网,实现网格化管理
根据块状产业特色,结合“三个安全”监管要求,诸暨市局结合片区监管和业务线监管,健全“分片管线包企业”的责任机制,落实镇乡联系制度和企业巡查责任制度。如在食品监管中,以镇乡为单位划定监管责任区,确定1-2名责任人落实片区责任。同时,对全市食品及相关产品进行全面分解,明确每位同志负责2-5家食品企业的巡查任务。在执法监管方面,制订《诸暨市质监局深化案后监管服务产业发展工作实施方案》,将稽查队分为5个中队,按产品类别进行分类分线监管。
在全市27个镇乡(街道)建立了质监员队伍,采取召开年度工作会议、日常培训考核、表彰先进等形式调动质监员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这支队伍在重要性工作、突击性工作中的配合作用。在阮市镇等食品生产比较集中的镇乡,诸暨市局联合当地政府组建了村级协管员队伍。同时,不满足旧“三员”,通过横向协调,新增加了“安监员”这一员,即在特种设备监管中,充分利用镇乡(街道)安监站的力量,让安监员队伍为我所用,承担特种设备防控任务。诸暨市局不断谋求把“三个安全”从部门工作提升到政府工作层面的路子。目前,已将特种设备和食品监管二项内容纳入镇乡(街道)安全生产网格式管理范围,要求反映在各基层政府网格式管理实施方案、考核办法、日常检查的内容中,责任落实到片区负责人和网格管理员。
强化建设信息基础库,实现动态化管理
在不断完善食品监管库、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库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企业产品质量基础信息调查,依托产品质量监督信息管理系统,建立重点监管对象信息档案。首先确定了信息基础库的二个建库原则,一是以涉及安全健康产品、区域特色产品为对象;二是以成品生产企业为对象。采取局内建总库,基层中心所建分库的方法,在掌握重点产品企业底数的基础上,实行动态化分类监管。以近三年监督抽查结果和违法查处情况为主要分类依据,对食品企业采取高中低风险分类、对区域产业采取ABCD四类分类。在分类过程中,不是简单的一分了之,而是采取首次评定与后续评定相结合的方法,根据监督抽查、执法检查情况,及时调整企业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对不同企业采取不同的处置措施,主要为培育A类、帮扶B类、规范C类、防范D类。
强化建设基层中心所,实现一体化管理
在基层中心所建设过程中,强化综合配置,由工作责任性强、协调能力强的同志任基层中心所所长,开展综合管理工作。从局内抽调执法、检测业务骨干充实到基层中心所。推进行政管理、稽查执法、技术检测的同步前移,在中心所所长统一领导下协同开展各项工作。目前,大唐、店口两个基层中心所已完全实现了三位一体的监管模式。同时注重加强基层中心所基础设施建设,从办公条件、检测设备等方面向基层倾斜,逐年增加投入,为区域监管提供物质保障。制订并实施《诸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基层中心所规范化建设五年规划(2008-2012年)》,大唐、店口、山下湖三个基层中心所仅检测设备投入就达500多万元。在人才引进上,录用了二名研究生,分别充实到大唐中心所和店口中心所,大大提高了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
强化建设精细化工作制度,实现闭环监管、无缝对接
为推动“两个年”活动深入开展,诸暨市局组织了“争先创新”活动,并开展了“精细化服务”活动竞赛。强调工作流程精细化操作,将精细化工作制度贯穿和融入到区域监管各项工作之中,做到各种记录有据可查,事情始末可追溯,有着落,并强调“两个突出”。
一是突出后续管理,推行闭环式监管。深入开展区域调查,全面掌握企业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抽查、巡查、回访、年审等各项监管措施。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推进长效管理,对发现的问题做到有始有终,整改到位,实现闭环。着重抓好“四个结合”:执法查处与案后监管相结合、取证指导与证后监管相结合、监督抽查与有效整改相结合、隐患排查与监检整改相结合。
二是突出部门协同,实现无缝化对接。局内各职能科室之间全面协调,在每年的《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意见》中明确转办、协办要求,加强沟通协调,妥善处理交叉性工作,形成“无缝对接”的工作流程。行政管理科室在工作上主动加强与基层中心所的联系,以区域监管为导向,全力支持基层中心所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