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03日讯
职业技能培训是政府帮扶农渔民实现就业的有效途径,培训效果如何?记者近日在定海区城东街道了解到,相对于政府部门组织培训的热情程度,许多农渔民却显得有些冷淡,个中原因在于培训的实际效果不尽理想,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城东街道现有失业人员800多人,为更好地帮扶失业人员再就业,街道每年都会对有意向学习的人员进行电工、驾驶员、服务员、电焊、厨师、家政等方面的技能培训。至今街道已连续5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每年投入资金6万多元,受训人员超过1000人次,但几乎有一半人员的培训达不到预期效果。洞桥村村民江雪娣说,她去年参加街道组织的面点师专业职业技能培训,仅仅学到一些皮毛,至今没有找到工作。村民们认为,培训的具体内容与市场有些脱节。
据了解,类似的情况在各乡镇(街道)普遍存在。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培训属于浅层次培训,基础理论和实践培训层次低,培训时间短,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且培训项目大同小异,无法更好地发挥职业技能培训的作用,造成培训人员积极性不高。同时,培训的知识与上岗技能脱节,许多人经培训后在街道推荐下进入一些公司上班,但因技能有所欠缺而被辞退,依旧面临工作难找的问题。
城东街道人大工委主任陈其明认为,农渔民职业技能培训有待创新模式。目前,定海区缺乏统一的劳务培训机构,而承担培训任务的一些职技校的师资、设备达不到针对性培训的要求。虽然他们的技能培训也具有一定的市场导向性,但对社会人才需求方面的了解比较少,培训与市场需求的结合仍不够紧密。他建议,应整合现有培训基地资源,按照市场需求,开设培训科目,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并加大对临港工业、远洋航运等海洋特色产业技能人才的培训力度。同时,应考虑开设在大桥时代下迅速发展的汽车修理业、家政业等实用人才的技能培训,满足相关行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充分拉动失业人员的再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