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09日讯
3.5万亩土地是怎样一个概念?相当于53个梵蒂冈,相当于12个摩纳哥。
3.5万亩土地,这是温岭市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以来净增的耕地量。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相当于为温岭争取到了3万多亩的建设用地指标。
“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促进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这是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增长、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温岭市委副书记、市长叶海燕说。
下面,请看温岭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增高”、“瘦身”、“整容”3个秘方。
农房“增高”带来的土地资源丰收
“增高”秘方:“立改套”工程
7月7日下午,记者走进城东街道前岙村村民林正荣的新家,看到一幅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场景:大人在笔记本电脑上网浏览信息,孩子与老人坐在一起,观看新装好的数码电视,时不时发出欢快的声音。135平方米的三室一厅,崭新的装修,漂亮的家具,与城市小康家庭一般无二……
“比以前宽敞亮堂多了!”在迁居之前,林正荣一家住在当地肖溪岭的狮子山上,全家人挤在60平方米不到的石板房里,与生活相关的是拥挤、阴暗、潮湿。“立改套”让林正荣一家彻底告别了这些词语。
前岙村的“立改套”工程于去年4月份完工,两幢农民公寓建筑面积达14829.7平方米。到去年年底,全村126户人家,有92户喜迁新居。
建农民公寓后,山上的老住宅进行复垦整理,节约出几十亩土地。前岙村党支部书记林童更介绍,全村506名村民,每人每年还能拿到500元的补贴,“立改套”工程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温岭市共有27个村已实施或正在实施“立改套”工程。“经过‘立改套’以后的农民公寓,占地面积仅为以往排屋的一半左右。”温岭市农村工作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左邻右舍变成“上邻下舍”的过程中,不仅农民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善,更主要的是大量土地资源节约了出来。
公共资源“瘦身”带来的效益增收
“瘦身”秘方:中心村建设
记者从温岭市农村工作办公室了解到,该市中心村建设模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行政村撤并实现的实质性中心村,即对部分紧邻的小型村实施撤并,新组建中心村,将农民逐步集中到中心村或中心点,其他村不再保留居住点;另一种是1+X模式,2至4个卫星村围绕着一个中心村,中心村和卫星村之间以较好的道路连接,在中心村组建新农村新社区管委会,集中建设公共基础设施服务配套事业。目前,温岭已建成实质性中心村5个,1+X模式的中心村4个。
位于温岭市石塘镇的四新社区,是1+X模式的中心村样板之一。2007年,世代相邻的新峰、新红、新滨、新进4个渔村合而为一,实行设施共建、资源共享、共商大事、分村理事。
合并成四新社区后,村民们感受最深的好处是资源共享。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老年活动中心建成了,4个村的老人们有了好去处;规格达到台州市二级的社区幼儿园建成了,4个村的孩子们全部可以就近上学。
公共资源“瘦身”省下了重复建设的钱,节约了大量土地,村集体经济提高了,村民们手里的钱也多了起来。四新社区党委书记杨德仁告诉记者,两年前,村民人均收入为8800元,现在超过了11000元。
村庄“整容”带来的城市化大变脸
“整容”秘方:整村拆建
从温岭市城西街道办事处大楼俯瞰,可以看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住宅区、厂房星罗棋布,宽敞的道路纵横交错,车辆来来往往。可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低矮散落的农房。
是村庄“整容”、整村拆建,让这里产生了大变脸。
位于工业城1号路西南侧的螺屿村,是城西街道今年实施整村拆建的11个村之一。该村共有老屋670间,目前已拆除老屋120间,建成新房197间。“预计今年年底完成建房二期工程和老屋拆除工作,届时,村民将彻底告别脏、乱、差的居住环境。”街道城市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郏宣都告诉记者。
螺屿村老宅基地面积200亩,而整村拆建规划用地面积仅为150亩,一次整村拆建相当于节约了50亩土地。
据统计,城西街道近几年来共拆除老屋4627间,建成各式新型农民住宅2824间,城市化面积达到4.5平方公里,增加村集体经济近1000万元。
城西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晶告诉记者,对温岭来说,城西街道的村庄“整容”、整村拆建,为当地描绘蓝图空出了大量留白,更有利于大手笔规划。
“下阶段,我们还将按照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要求,在充分保障农民建房用地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农村老宅基地、边角地等建设用地复垦,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温岭市副市长曹羽介绍,3年内,该市力争利用老宅基地建新房和土地复垦超过5000亩,为经济社会发展腾出土地资源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