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的推进,让城市的外延不断拓展,拆迁安置对象也从早年的城市居民,逐步过渡到撤村建居农转非居民。
目前,杭州主城区有286个行政村。1998年开展撤村建居改革试点以来,已经有205个村列入试点,需要启动城中村改造,而其中70%以上的改造将通过钱江、城东、之江、下沙、运河、滨江等六大新城和30个城市综合体建设来带动。
比如钱江新城带动江干区定海村撤村建居,之江新城带动了西湖区转塘村,杭氧杭锅综合体带动下城区长木村;地铁七堡车辆段城市综合体则带动建华村的撤村建居。
撤村建居后,农民变成市民,住房也将向高层、向有物业管理的社区转变。今年,杭州定下了“开工300万平方米、竣工180万平方米”拆迁安置房的任务。
上城区,今年将竣工望江、复兴等部分地块;下城区竣工朝晖八区、六区部分地块;拱墅区竣工大浒弄、庆隆地块、阮家桥等部分地块;江干区竣工章家坝社区、云峰社区、普福社区等地块;西湖区竣工三墩陶瓷品市场地块、西溪花园等部分地块的拆迁安置房。
截至6月底,开工和竣工的年度目标分别完成了75%和56%。
拆迁安置房的建设也会伴随着回迁难、配置难、物业管理难。在昨天召开的专题会上,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开出药方。
之所以回迁难,是因为房子不合被拆迁者的心意。王书记说:“我们鼓励代建制,邀请有业务能力和品牌效应的专业房地产公司,比如绿城等来建拆迁安置房,提升房子的品质。同时,还将邀请被拆迁人代表组成监督团,定时到现场检查。一旦出现问题,第一时间提出,马上整改。”
配置难,指的是拆迁安置房周边市政设施的配套。原来承诺周边道路要修缮的必须要修好、有超市的必须开超市、有公园就必须建公园,决不能出现房屋竣工但因配套不全而难以入住的情况。
住进拆迁安置房,和原来独门独院的农居生活不太一样,很多农转居的市民还不太适应市场化的小区物管。市建委建议,村委会直接管理、专业公司管理、社区主导加物业管理三种物管模式,拆迁安置房集中的小区都可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