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轮推荐、两轮票决”
——杭州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探索
杭州市委
【实施背景】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2009年1—2月,杭州市委根据全市领导班子建设需要,首次不明确具体岗位,开展采取“两轮推荐、两轮票决”方式选拔市管正局级领导干部工作。“两轮推荐”是指从符合条件的现任市管副职中,经过“全市领导干部会议”、“市委全委会”两轮民主推荐;“两轮票决”是指组织考察后,对考察对象实行差额酝酿、差额上会,经过“市委常委会”、“市委全委会”两轮差额票决,确定市管正局级领导干部拟任人选。选拔过程邀请市党代表全程参与。
【基本做法】
市委对这次选拔工作高度重视,先后召开4次书记办公会、4次常委会进行专题研究。市委组织部反复推敲工作方案,着力破解难点问题,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在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严格程序、严明纪律、严密组织,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精心组织,确保工作有序推进。1月12日,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会议,并以抽签的方式邀请60名基层市党代表参加。经过256名与会人员民主推荐,从279名符合条件的市管副职中产生了30名市管正职干部考察对象。之后,市委组成6个干部考察组,对30名干部进行了组织考察。2月5日,市委召开全委会成员会议进行第二轮民主推荐,产生了15名提交市委常委会差额票决的人选。2月17日,市委召开常委会差额票决,确定了10名建议人选。2月25日,市委再次召开全委会成员会议进行第二轮差额票决,并以抽签方式邀请30名市党代表参加,从10名干部中确定了6名提交市委常委会研究的建议人选。随后,市委召开常委会,研究决定了6名拟任人选,并向市委全委会成员和市党代表当场宣布了结果。
——量化评价,努力考准评实干部。首次采用定性考察和量化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分析评价考察对象的德才表现。量化评价实行百分制,内容包括考察对象的基本条件、群众评价和考察组评价三部分,权重分别为10%、30%、60%。其中,考察对象基本条件包括学历学位、任职时间、岗位经历、基层经历、进修培训、奖惩情况等指标;群众评价包括民主测评、征求意见和第一轮民主推荐情况等指标;考察组评价包括集体评分和个人评分。在量化评价三部分内容中,还设置了二级指标和不同权重。从实施情况看,量化评价比较客观、全面地反映了考察对象的综合情况,与组织上平时掌握的情况基本相符,可信度较高,得到干部群众的广泛认同和好评。
——公开透明,贯彻群众公认原则。在第一轮全市领导干部会议民主推荐中,提供了279名符合条件干部的任职情况、工作经历等详细资料,尽可能全面、立体地反映干部的真实情况。在第二轮民主推荐中,提供了30位考察对象的综合得分排名,供市委全委会成员参考。在第二轮差额票决中,还改进了建议人选的介绍方式,除书面介绍外,10位建议人选按照抽签顺序,直接回答有关问题,使市委委员、候补委员和党代表近距离、更深入地了解建议人选,避免了由于不知情而盲目投票的情况。考察过程中,邀请12名市党代表全程参与监督,平均每位考察对象发放、回收民主测评及征求意见表104份,平均每位考察对象个别谈话38人。在此基础上,还开通监督电话,邀请新闻媒体记者参加有关会议。
——严肃纪律,营造风清气正环境。为坚决抵制拉票等不良现象,市委常委会专门研究制定了严肃纪律的“十个一”具体措施。在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国平强调对通过各种方式为自己、为别人拉票的,要坚决查处。第一轮民主推荐产生30名考察对象之后,市委副书记王金财和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于跃敏又与他们进行集体谈话,重申纪律要求,并首次组织30名干部签订《遵纪承诺书》,承诺做到“十个不”:不弄虚作假,不拉关系、不走后门、不托人情、不搞宴请、不送礼品、不写条子、不打电话、不发短信,不影响和干扰干部选拔工作的正常进行。由于纪律严明、措施到位,选拔工作期间没有收到一封信访件,没有接到一个举报电话,也没有发现一起考察对象违反纪律的行为。
——以人为本,思想工作贯穿始终。选拔工作中,市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地保护和调动了干部的积极性。第二轮民主推荐和第一轮差额票决结果公布之前,市委领导都及时与未入围同志进行集体谈话。第二轮差额票决后,市委王国平书记亲自分别与4名未入围同志和6名拟任人选进行集体谈话,对他们的参与支持表示感谢,对他们的德才表现给予肯定,希望他们正确对待,更加努力地工作。一位未入围的同志说,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阳光赛马”,用这样公开、公平的制度选拔干部,自己虽然被淘汰了,但心服口服。今后要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扎实工作,在杭州这片热土上作出新的贡献。
【成效评价】
这次选拔工作,在杭州是第一次,在全省是首创,不仅选拔和发现了一批年轻优秀干部,而且在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中组部在《组工信息》上专题介绍杭州市以“两轮推荐、两轮票决”方式选拔市管正职领导干部,规范干部初始提名、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做法。省委常委、纪委书记王华元,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斯鑫良给予高度评价,王华元批示:“将杭州市委的做法报中纪委。杭州市‘两轮推荐、两轮票决’选拔正局级干部的做法,使‘提名’更加透明和公正,不失为一很好的尝试,请省纪委惩防办和研究室注意跟踪、总结杭州市的做法。”斯鑫良批示:“‘两轮推荐、两轮票决’的干部选拔方式,体现了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次重要探索,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一项实际举措。要认真总结并不断完善这一做法,进一步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努力提高选人用人群众满意度。”社会反响也相当积极。新华社、《组织人事报》、《浙江日报》等15家媒体累计报道选拔工作40多次。
【创新亮点】
这次选拔工作,紧紧围绕市委“解放思想、转危为机、跨越发展”工作大局,在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发挥市委全委会作用、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形成差额选拔干部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效。
——进一步规范了干部选拔的初始提名。提名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首要和关键环节。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这次选拔工作最具创意之举,就是解决了拟任重要职位人选由谁来提名的问题,实现了干部选任关键环节的重要突破。在第一轮全市领导干部会议民主推荐时,参加推荐人员达256人,包括市委委员、候补委员、市纪委委员、各区、县(市)和市直单位主要负责人、市级离退休老领导,以及用抽签方式随机确定的60名市党代表,实现了由组织提名向群众提名、由个人提名向集体提名的转变,进一步规范了干部提名的主体、原则、程序。从提名主体看,改变了以往重要岗位干部人选多由组织或领导提名的做法,让普通干部群众参与干部的初始提名。从提名原则看,突破了以往干部出现缺额时,在某一个单位或几个单位内部推荐的局限性,把选人用人的视野扩大到全市符合条件的干部。从提名程序来看,先经过资格审查、会议推荐,进行人选的初始提名,再经过两轮差额票决进行正式提名,整个提名过程既坚持扩大民主,又坚持集体研究决定,把扩大干部工作民主与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有机结合起来,为扩大党内基层民主找到新的切入点。
——进一步完善了竞争性选拔干部的方式。竞争带来活力,竞争激发动力。这次选拔工作,我们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努力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方式,探索了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票决等全程差额选任干部的办法,充分体现了竞争择优的原则。从初始提名、民主推荐、考察酝酿到任用表决,采取279到30、30到15、15到10、10到6的差额比例,让干部群众择优选择,既扩大了选人用人视野,又落实了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要求。在市委全委会成员会议差额票决前,还增加了10位建议人选现场回答问题的环节,选题紧扣我市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解放思想、转危为机、跨越发展的应对之策,注重体现“一把手”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干部选拔任用过程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变“关门选将”为“擂台选将”,加大了竞争力度。不少干部群众反映,把竞争机制引入干部选拔工作,搭建了公平竞争平台,使一批靠得住、敢负责、肯实干、口碑好、严以律己的优秀人才通过竞争脱颖而出,大大提高了社会对组织部门的公认度。
——进一步发挥了市委全委会的作用。充分发挥全委会的作用,是完善地方党委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后工作机制的重要内容。这次选拔工作,我市全体市委全委会成员直接参与了干部选拔任用的提名推荐和最后票决工作,而且书记、副书记、常委和委员都是一张票,都占同样的比重,进一步促进了选人用人的科学化、民主化。大多数市委委员、候补委员表示,这次干部选拔工作,探索了以市委全委会提名任用重要干部的新方式,拓宽了选人用人视野,树立了正确用人导向,营造了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实现了组织满意、群众满意、个人满意,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干部选任办法。
——进一步推进了党内民主建设。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建立健全党代会代表参与重大决策和重要干部推荐等制度,是扩大党内民主的好做法。党的十七大以来,杭州市委积极拓宽发挥党代表作用的有效途径,在组织党代表开展活动、定期征求党代表意见、党代表参与重大活动的评议和监督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走出了一条积极稳妥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新路子。在这次干部选拔工作中,先后有100多位来自基层的市党代表直接参与,进一步发挥了党代表作用,扩大了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推进了党内民主建设。一位来自基层的市党代表说,感谢市委提供了这样一个好机会,能参与这次意义深远的选拔工作,大大激发了自豪感和使命感,也感受到自己肩上沉甸甸的政治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