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一帆 绘
|
浙江在线07月20日讯
随着气温升高,夜宵生意越来越火爆,但记者从本报热线和消费维权热线了解到,近段时间,“算错账”引发的纠纷多了起来。
消保委在调查中发现,有个别商家训练服务生察言观色,故意多算账占客人便宜。同时,高达九成的客人不会仔细对账单,有五种人是容易被宰客的:公款消费的人、争着买单的人、拍拖不久的恋人、打牌赢了的及喝高了的人。或因为面子或因为心情爽,这些人在结账时痛快付钱,很少仔细核对账单。
上周末,杭州的张先生和朋友到大排挡吃夜宵,几盘海鲜、几瓶啤酒下肚,本来吃得挺高兴,可不想最后结账的时候却让他颇不愉快。
“我看了账单上每个菜的单价都对,但最后的价格却多了20多元,再仔细一看,原来之前点的一份蔬菜,服务员说没了,可结账的时候又算上了。”张先生提出疑问时,服务员表示去问一下,过了一会,回复说“是多算了。”“平常像夜宵这种,大家都是抢着付款的,所以有时压根不会对账单。”张先生摇着头说。
无独有偶,温州的林先生前几天和朋友在一农家餐馆里聚餐。酒足饭饱后,众人都争着埋单,陈先生离服务员近,一手抢到了买单权,匆匆付了钱。在等待找零时,他瞄了眼账单,发现不少问题:一、账单上多了3瓶啤酒,被多记了24元钱;二、菜单总额与实际金额也不符,多出了4元。
陈先生当场让服务员核对一次,服务员看了一下账单,承认是自己马虎,将邻桌的酒错记到他的账单上,并算错了总账。
据了解,如今一些小餐饮店,尤其是一些大排档“算错账”的情况特别多。在消保委一项随机调查中,60%以上的消费者表示在就餐后,遇到过类似的“马虎”商家。同时,一些小型超市、菜市场和水果摊的老板也“时常算错”。
商家真那么粗心?业内人士表示,其实账单出错并非全是偶然。有时的确是服务员算错了,但更多的是故意所为,目的是让顾客多掏钱。
据介绍,一般来说,一些店老板会培训服务员如何察言观色,借机“出错账单”。而“出错账单”多瞄准的顾客人群为:公款消费的人、争着买单的人、拍拖不久的恋人、打牌赢了的及喝高了的人,这类人群在结账时很少仔细核对账单。
算错账的类型主要有:结账时将菜的单价打成双份,把原来的价钱翻了一倍;当顾客点了一个菜,服务员会说这个菜没了,建议换另一道菜,但结账时那道没了的菜也会出现在账单上,这种情况最普遍,店方容易用“不小心出错”来搪塞;至于账单上多出没点过的菜或烟酒,店家往往以与邻桌或别的房间搞错来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