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向我市赠送古代天文观测仪器——浑仪模型。
“没有天文望远镜就没有现代天文学。”20日上午,来自海峡两岸的200多位天文学家齐聚海宁,参加海峡两岸天文望远镜及仪器学术研讨会暨2009年日全食观测活动。中科院院士苏定强激动地说:“我们正处于最好的发展时机,并将获得更好的发展。中国正在向世界天文大国、强国进军。”
2009年恰逢人类使用望远镜探索宇宙400周年,也是联合国确定、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参与的国际天文年。
天文学作为一门实测科学,其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天文望远镜及仪器。当1609年,伽利略第一次举起望远镜观测天空开始,400年来,人造天文望远镜的口径越来越大,从地面走向空间,从光学波段发展到光谱巡天,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昨日的研讨会上,首场学术报告就隆重推出被誉为“中国大眼睛”的lamost,lamost是由我国科学家自主创新设计建造的、目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口径兼具大视场光学天文望远镜,中国天文界用lamost为国际天文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海峡两岸自2005年召开第一届天文望远镜及仪器研讨会以来,每两年举办一次,分别由大陆和台湾两地承办。今年在海宁举办的第三届研讨会,是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台湾中央大学的陈文屏教授说:“我们每次科技合作都会带来新的成果,海峡两岸从人员到技术都有相互的交流,这里有良性的竞争,更多的是合作。”
会议将对正在研制或预制的大型天文望远镜及仪器,南极天文观测及仪器;天文光谱和高分辨成像技术;大尺寸可见光与红外探测器;大口径高精度天文光学镜面技术;天文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天文新技术、新方法等进行学术讨论与合作。观测22日的日全食及钱江大潮两大天文奇观,也将是会议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市委副书记、市长沈利农欢迎前来海宁参加研讨会的各位天文学家,并向大家介绍了海宁的人文历史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