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暴雨拷问城市排水系统 两大蓄排水工程在建中

2009年07月25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在线07月25日讯 昨天,短短几小时强降雨,给城市带来清凉,也让杭州陷入一阵忙乱。

  雨声、叫声、喇叭声,被积水围困的人们满腹抱怨。一个高速运转的城市,轻易地被这场大雨打乱了节奏。

  这些水为什么没有流往它该去的地方?

  我们一路追踪,结果却发现阻碍水流的也许正是我们自己。

  随着挖土机的推进,农田变成高楼,池塘变成马路。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自然的地形地貌,也改变了原本天然的蓄排水系统。

  杭州市区的雨水主要通过运河排出去而非钱塘江。

  从天而降的雨水顺着杭城的马路、暗渠,潺潺流进雨水管道,这些管道通往东河、中河等几百条不同的河流。

  它们没有流向钱塘江,因为钱塘江水位远高于它们,这些河流绝大部分(约80%-90%)都汇集市区水位最低的运河里,最终浩浩荡荡奔向北部的杭嘉湖地区。

  因此,在杭州城区的排水系统中,密集如毛细血管的河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滨江东信大道为何年年积水   十多年前的排水管网“能力有限”

  3小时的暴雨,滨江区东信大道很不争气地再度积水。

  说“再度”,是因为这是一个历史积水点,这两年每次下大雨,这个点都会名列杭州几大积水点名单。

  说“不争气”,是因为进入汛期以来,针对东信大道,当地城管已经做了不少工作。

  不过好在老天还是很给面子的,暴雨时间不长,东信大道昨天没有交通阻塞,没有车辆抛锚,仅仅把慢车道改成快车道加强通过车流,上班的人没有耽误多少。到下午1点,积水退去,滨江区城管科放心收兵。

  区城管科科长叶献身这才有心思跟记者聊原因,“十多年的管网能不老化吗?”

  原来东信大道下面的管网还是上世纪90年代初建的管网,比路面上的现代化高楼落后了一个时代。

  这块区域原来是农田,虽然下水网管细,但是渗水面积大。现在两边楼盘林立,渗水面积也相应缩小了,原本可以直渗下去的水也淌上了大马路,而大马路又只能通过窨井排水。碰到这3小时的大暴雨,排水肯定来不及。

  其实,进入5月,当地政府就开始未雨绸缪。东信大道旁边有一条浦沿河,汛期之前就会把它排干,昨天起了大作用。9点左右积水明显,东信大道原有泵站加上2台临时水泵,一起把道路积水排到了河道里。

  这些都是应急措施,关键的工程是东信大道铁路立交桥的重建。

  有关铁路立交桥的建设工程已经被纳入滨江区2009年为民办实事之一。

  根据已经审批确定的规划,立交桥的建设包括了该路段的管网重建,现在2车道,下面仅有一条排水管,管道规格只有10~20厘米。而重建后,将变成4车道,每个车道下面都有一条排水管,规格为40~80厘米。设计标准是要能抵挡50年一遇的强降水。

  因为铁路立交桥要由上海铁路局来建设,目前万事俱备,只等施工了。从今年春节后到现在,滨江区政府方面已经跑上海五六趟,与对方洽谈要求尽快开工,目前确定下来的是9月15日前一定动工。

  工程预计能在明年春节前完工,估计到明年雨季来临,东信大道就不会再成为积水重灾区了。

  留和路为何总是“水漫金山”

  城西整体地貌背山,昨天大暴雨导致小区域山洪暴发;

  当地箱涵工程在建,钱江引水工程在建,对排水和管道通畅都有影响

  留下、西溪一带之所以积水严重,跟当地的地形地貌有关系。杭州城西整体地貌背山,像小和山地区三面环山,一到暴雨时就会有大量的山水冲下,在山下低洼处形成一个滞留区。

  昨天的情况也是如此。

  西湖区城管办市政监管科科长陈建昨天早上听到大雨哗哗声,一颗心就提到了嗓子眼,等她湿漉漉地回到办公室已经过了下午3点。

  陈建说,暴雨引发了小区域的山洪暴发,哗哗的洪水夹带着小和山的泥沙奔流而下,途中又流经一些乡间小道,卷杂了大量农居点垃圾。这些泥沙和垃圾堵住了部分窨井眼。

  等到9点,小和山一带积水最深处已经高达一米。

  城管和市政工作人员到达现场后,对积水严重区域实行交通管制,然后直接把窨井盖一个个掀开,好在前期疏浚工程得当,暴雨时间也不长,40分钟后,水退下去了。

  陈建说,留和路一带箱涵扩容工程正在施工,钱江引水工程也使得一些雨水管道不那么通畅。基建时的麻烦犹如阵痛,建成后也能缓解排水压力。

  还有一种声音:洪水来得快,去得慢,退水有个过程,这是自然规律。以前留下这一片就是一个水流缓冲、滞留的地方。可当大量住宅、学校、道路兴建之后,原本的池塘、湿地等都被填埋、占用,水没有地方可蓄,就一直冲往最低处。与住房相比,路是最低的,于是每次留和路都“水漫金山”。

  所以,有的专家甚至放言:留和路本来就是三溪汇集地,不适宜建造学校和住宅。

  天目山路为何这次摘掉了“重灾区”帽子   增加暗渠、增加边窨井、增加管道串接

  以前天目山路是城市公路,一般只开车,不过人。公路两边都有泄洪沟。后来城区扩展,天目山路成了主干道,泄洪沟的位置成了绿化带,排水只能靠地下涵洞和暗渠,过水量远远不够,暴雨降临时大量积水滞留路面。

  不过,这几年,市政和城管部门对天目山路进行了大改造,增加了暗渠,增加边窨井、增加管道串接,终于经受住了昨天时间不长的暴雨考验。整个路段只有水淌过,没有水滞留。

  沈半路、艮山路、德胜路东端   积水问题依然严峻   城东通病——大量新建道路减少了排水面

  这几条路积水的根本问题不是雨水管道不够,而是大量新建道路、部分河道堵塞,导致水流无处可去。这一问题在城东会日益明显。

  地球人都知道,自然界水的流动需要高低落差,水位相等,水是排不动的。而这些地块,原本有很多小河、沟渠、稻田等,地势都比居住地低,下雨时田里也会满水,但这时大家也不会在意。

  可现在田变成了路,路上水汪汪一片就造成了通行的大麻烦。

  另一方面,在新建道路的过程中,一些河道没有疏浚好,出现淤泥、堵塞,水流速度就更慢了。估计在河道没有按规定水位整治好之前,这一片区的情况可能无法彻底根治。

  “排水”不如“渗水”

  现在我们总是考虑如何“排”水。可是有专家认为应该先考虑如何让水往地下“渗”。因为快速排水会产生一个很大的问题:城市留不住水。现在有些地方不是变得越来越干燥了?如果能把水留在地下,然后再慢慢蒸发出来,就可以改善土壤和空气的湿度、质量,有益绿化,形成良性循环,这才是正常的水循环环境。

  要允许“积水”短期存在

  这次杭州的积水在3小时内已基本退掉,这还是在规划设计范围之内的。规划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来设计的,但也不能全都按极端天气来设计,这代价太大。我们规划、治理城市排水的方式、方法都在摸索中进行。因此遇到短时强降水出现积水并不奇怪,只要有能力尽快把积水排掉。

  杭州市政协委员黄炳元就建议:

  一、各种可能影响河道及水流的工程建设必须报林水部门登记备案,对可能造成河道及水流堵塞的工程必须有施工期间的应急管道。

  二、在水量变化较大的、承担市区出水的低洼河流,如运河、古新河等,两岸建立二级或多级梯形生态河堤。下降的岸坡滩地,平时可作为市民的健身娱乐和亲水平台、游步道、自行车慢行道等,汛期可作为蓄洪和滞水场所。

  两大蓄排水工程可大大缓解积水

  ●动建闲林水库

  大刀沙泵站主体今年完工,2010年大坝开工建设,主体工程2011年完成。

  建成后,下游小和山高教园区和留下街道防洪能力,由5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主城区备用水量从1.5天增加到10天;同时改善大坝下游至西溪湿地河道水环境。

  

  ●动建三堡排涝泵站

  预计将于2011年主汛期来临前投入使用。

  目标是快速降低主城区水位。在运河水位高时,就启动泵站,把运河水往钱塘江排。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作者: 俞熙娜 肖菁 编辑: 吕卫星

我来说两句:(留言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昵称: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