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他的父亲、儿子都当过解放军,是当地有名的光荣之家。他在村里当过民兵连副连长,拿过相机赚过钱,种过蔬果开过店,最后又当了村里的“一把手”。如此丰富多彩的工作经历,离不开从军4年对他的影响。“军营生活锻炼人。”这是他深有体会的一句话。他,就是罗星街道马家桥村党总支书记周海祥。
1976年,20岁的周海祥受当过兵的父亲的影响,走上保家卫国的从军之路。从军4年,不仅学到技术本领,而且还大大提高了他的政治素质。退伍后,他回到当地农村担任民兵连副连长。空闲时,他喜欢摄影,没想到这成了他第一条创业之路。他去上海买了一部照相机,在当时鲜有照相机的情况下,他玩起了摄影并给人拍照赚取“外快”。一张照片0.4元,除去成本每张可赚0.25元,利润空间较大。周海祥回忆,有天晚上他与一个朋友埋头工作了一晚上,洗了6卷胶卷共96张照片,虽然有点累但很快乐。从事摄影两年后,他用赚来的钱盖起了楼房。
1986年,周海祥在家一心一意种起了西瓜、白菜等。其间,他还养过猪,办过五金冲件厂。1992年,他与妻子开水泥船搞运输,仅一年半时间就赚得1.6万元。后来,他预测运输业形势会下滑,转身又在村里开起了小店,一开就是10多年。
当时,周海祥经营的小店属于供销社,商品由供销社提供,店员能领到销售额3%的工资。经营小店不久,供销社就提出每年的销售任务为3.3万元,周海祥向供销社领导拍板说:“保证能完成任务。”之后,他将销售重点放在了销售额最高的酒和菜油上,并且采用送货上门的方式经营。到年底,他不仅完成了销售任务,而且还到商城批发物品销售,赚了1.1万元。他的经营打破了小店以前每月销售额最高仅200元的纪录。
第二年,不甘心只做日用百货的周海祥走创新之路,想购买冷柜销售带鱼、鸡爪、鸭掌等冷冻食品。但是,4000多元一个的冷柜,使他在与妻子商量时碰了壁。最后,他“先斩后奏”,向朋友借了5000元钱买回了冷柜,妻子也只好默认了。这一年,他们开店赚了近10万元。
1996年,周海祥的小店里来了3位“神秘”客人,他们是来说服他去当村干部的。在足足做了半个月的思想工作之后,周海祥终于被说服并担任了原罗星公社施王港村的党支部书记。上任后,重担压身,周海祥想尽办法向信用社贷款发展经济。在他的努力下,25万元贷款落入全村需要贷款的村民口袋。第二年,村民的大棚收益良好,大多还清了信用社贷款。
1999年,施王港村、姚浜村和马家桥村三村合并,由于周海祥在村民中的威望很高,他顺利担任了马家桥村的党支部书记。上任后,他与其他村干部一起,努力改变马家桥村的贫困面貌,使得该村从原先负债80万余元发展到2008年拥有年可支配资金9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