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汪家男孩与“自己”一道欢呼。据悉,由泥塑翻制的铜像有望于今年10月亮相杭州西湖大道与中山中路交叉口的绿化带内。
太像了!赶紧和另一个“自己”合张影! 李震宇 摄
浙江在线08月02日讯
去年1月,《钱江晚报》与中国美院公共艺术学院共同推出“寻找(杭州)中山路上的四世同堂”活动。经过几个月的选拔,有着32口人的汪家从118个家庭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终的胜出者。而根据汪家全家福制成的泥塑目前已进入收尾阶段,昨天上午,汪家人前往中国美院象山校区,首次看到了雕像中的自己。
8月1日上午,活动创意人、中国美院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杨奇瑞在现场向记者表示,如果不出意外,由泥塑翻制而成的铜像将于今年10月亮相杭州西湖大道与中山中路交叉口的绿化带内。这也意味着这一历时近两年的活动终于将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而根据这一活动拍摄的专题片将于8月中旬在央视新闻频道《百姓故事》栏目播出。
汪家人兴奋打量
央视闻讯赶来采访
“像不像?你看这个像不像我?”一走进美院象山校区6号楼一楼的工作室,看到静静矗立的泥塑,第一批到达的汪家成员就用惊喜的口吻相互问了起来,有几个小伙子还用手摸了摸泥塑上的泥巴。第一次看到另一个“自己”,众人最关心的显然是雕像中的“自己”像不像本人。
大家正兴奋地探讨着,工作室另一扇门的门口传来一阵喧闹声,只见汪家的吴儒珍迎着摄像机的镜头走了进来。记者一问才知,“寻找(杭州)中山路上的四世同堂”活动吸引了央视新闻频道《百姓故事》栏目的目光,此次该栏目的记者特意从北京赶到杭州,准备好好待上几天,给本次活动拍个专题片。
汪家的汪昔奇是高级工程师,也是一家公司的总经理。在现场,他左看看右瞧瞧,脸上始终挂着微笑。“基本上都很像。”他笑着对记者说。而汪家今年刚从中国美院综合设计系毕业的汪米则用专业的眼光打量着这组雕像。看了许久之后,小姑娘对记者说,本以为创作者会围绕某个生活场景进行创作,比如吃饭、聊天等场景,没想到最终会以这样的方式出现。
这组包括32个家庭成员的雕像是根据汪家2007年的一张全家福照片制作而成的。两年前拍全家福的时候汪家的汪冀良已经去世,所以雕像中少了他的身影。汪家第三代长孙汪鹏扶着奶奶吴儒珍在现场小声交谈着。“我们想请美院的人再为爷爷单独做一个雕像,然后放在整组雕像的边上,这样一来整个大家庭的人都齐了。”汪鹏代表奶奶说出了她的愿望。
铜像10月亮相
有可能披上彩衣
这组雕像的出炉颇不容易。在现场记者见到了一个用玻璃钢制成的小样稿,这个放小了数十倍的小样稿,创作人员做了七八个,而它的边上是一大堆照片。开工之前,除那张全家福照片外,创作人员还跑到汪家,给一些家庭成员拍了一大堆照片,以便创作的时候随时参阅。
这次将汪家人请到创作现场,创作者的目的是请他们提提意见,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加以修改,最终定稿。这组泥塑将在8月15日后翻制成铜像,并于今年10月与公众见面。“一种方案是做普通的铜像,就是大家平常在街上看到的那种;另一种方案是给铜像着色,就是做一个有颜色的铜像,比如全家福照片有人穿红色衣服,我们就在铜像中给这件衣服着红色”,杨奇瑞说,“这项技术国外已有成功案例,但我们不敢贸然使用,目前仍在研究中,因为考虑到这组雕像要放上个几十年。”
在现场,杨奇瑞手拿设计图,对汪家人说起雕像的周边环境及安放事宜。按照设计方案,这组雕像的背后是一堵高八九米,宽六七米的古色古香的老墙,底下是一大片旧地砖,边上还有古井、老树、竹子等。“一组雕像、一棵老树、一口老井、一堵老墙、一片地砖,营造出老杭州的市井风味”,杨奇瑞刚总结完,汪昔奇就接着点头说道:“与我们的老房子还是很像的,院子里有3棵大树,一口井,也有这么一堵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