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从青川地震灾区来长兴读书、实习的张小碧(右二),与母亲(右一)及浙江结对妈妈叶玉琴(右三)高兴地坐在一起。今年暑假,叶妈妈邀请张小碧的父母来浙江作客。
浙江日报08月06日讯 青川,一个美丽而令人遐想的名字。
在这里,七千浙江援建人员与当地干部群众心手相连,正以神奇的手笔让满目疮痍的灾区展现崭新的面貌。
在这里,让人感动、振奋、激情飞扬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抢时间抓进度,“五干作风”体现浙江效率
东山安居小区,青川县城3000灾民和贫困户未来的家园。
自今年2月开工以来,每天都有很多群众来到工地对岸,隔着乔庄河默默注视不断拔高的楼房,风雨无阻。他们充满希冀的眼神让浙江建工集团的项目负责人钟飞无法忘却。
钟飞也忘不掉去年10月15日第一次到青川目睹的街道上搭满帐篷的场景,这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一种责任。大年初八,钟飞带着第一批50多名施工人员从浙江赶赴青川。
东山小区的建设让青川人民领略了浙江人干事的效率。34幢共794套住房,原定2010年2月交付,后来提前至今年12月10日。最近一个喜讯又在群众中传递,到8月底,首批408副钥匙将交到住户手中。
这种速度的背后是加倍的努力与付出。“像这样规模的工程,正常的话只要600名施工人员,但我们为了让老百姓尽快住上新房,施工人员增加了300多名。”钟飞说。
在繁忙的工地上,一块稍微平整的地方就是混凝土班30多名施工人员的床。为了赶进度,混凝土班随时要投入工作,几乎每两三天就要轮流干一个通宵。当别人进入梦乡时,他们依然在兢兢业业地施工,趁着间隙小睡20分钟,就算是给自己的一个慰劳了。
讲究效率、追求进度并不意味着放松质量。曾有一个陕西老板为工地拉来30多吨钢材,检验人员发现这批钢材直径比标准偏小,坚决不收。那个老板从早上磨到晚上,承诺每吨钢材降价1000元,希望钟飞他们能买下,可最后还是失望而去。
“这次的项目虽小,但意义重大。”钟飞说,“我们的价格成本要服从质量和安全,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责任。”
浙江援建人员晴天抢着干,雨天巧着干,晚上挑灯干,双休日加班干,合理安排科学干。到目前,我省下达的186个援建项目中已有158个开工,完成投入20多亿元。剑青公路建成通车、酒家垭隧道成功试通车、41所学校和36个卫生院在8月底全部投入使用……这些援建项目的迅速完成,让人们看到了“浙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