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顶穿插的外观
层层跌落好似生于西湖
“这个建筑我觉得至少要考虑三个问题。最关键的就是环境。因为它处在西湖边非常好的一块地方,背靠玉皇山,前面隔着马路就是西湖。我希望它不是一个很突兀的东西,而是生长在环境之中。”
所以,程泰宁笔下的浙江美术馆,整个轮廓线带有直线变化,从东边玉皇山这面逐层向西面降低。“依山面水,层层向湖面跌落。这样一种造型和山体接近,又和环境融合。”
而美术馆错落有致的坡顶也是程泰宁费了最多心思的地方。“把美术馆盖在西湖边上,就应该体现西湖、杭州和江南的文化特征。从造型上讲,江南很多房子是黑瓦白墙,有庭院,这样的方案也有人做,但是我觉得照搬传统的手法太直接,提炼不够,也缺乏现代的审美要求。 ”
程泰宁巧妙地借用了粉墙黛瓦的感觉和意境。“我很想把美术馆做成一幅水墨画,就取了白墙黑瓦的色彩构成。材料上选择了玻璃,就是为了产生又透又不透的效果,像水墨画,有浓淡。现在的屋顶,看上去就有江南传统坡顶的感觉。”而为了呈现时代特色,程泰宁还在材料上下了不少功夫,“钢、玻璃和石材,都是现代的材料。坡顶也可以看成是钢、玻璃和石材组合的雕塑。”
“另外,江南文化有一种很含蓄的东西,比如说庭院。我也注意这个问题,室内一进门就是个庭院,里面也有院子,还有一些介于室内室外之间的,我们叫灰空间,这个是中国建筑很重要的特点,这些东西都不是直接照搬,而是根据功能结合现代审美做的。”
在程泰宁看来,浙江美术馆可以代表一个时代的建筑。“20年后浙江美术馆会不会落后?不会。它浓缩了现在的材料和审美,若干年后还是可以代表当时的建筑。”
几十年后
会更有历史感
经过近6年的等待,浙江美术馆终于要正式开放,程泰宁很期待,却又有一点紧张。“很想能看得痛快,但看的时候一定会比别人敏感,有些地方我可能还不敢看。”
不敢看的原因,是因为面对自己的作品,建筑师总是吹毛求疵、追求完美。“因为有工程概算,我们就要把钱花在刀刃上。”为了呈现建筑的气质和质感,程泰宁亲自到德国纽伦堡矿区挑选石材。“当时国内规定石灰石不准用在室外,因为容易风化,有人建议用花岗石。但是我觉得花岗石缺少质感上的柔软。现在用的石灰石,色彩比较柔和,能产生一种水墨韵味。其实国外建筑用石灰石的很多,我们后来发现这种石材耐久性、年限都没问题。也许过二三十年,美术馆的颜色会更沉着,更有历史感。”
展厅进门服务台后面的那堵墙,究竟该用玻璃还是用墙面,就曾经令他失眠许多天,也曾引起了小小的争论。“在最初的方案里,为了大气通透设计了整面的落地玻璃。但是后来发现实地后面的景致不理想,旁边就是洗手间,还有存物柜,暴露出来不好看。”为了这件事,程泰宁又动了许多脑筋,后来在墙面上开了一扇窗,映衬出窗外绿意朦朦的翠竹,既遮了“丑”,又通透,更有江南庭院的含蓄诗意。
到如今,大功告成,程泰宁说,待到空些,他也要经常去美术馆看看展览,这不仅因为他爱好艺术,还因为他最满意的其中一件作品,也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