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07日讯
明天就是北京奥运会开幕一周年纪念日,在一年前北京奥运会上风光无限的“青花瓷”系列颁奖礼服、运动员奖牌挂带等奥运丝绸珍品,如今已回到它们的出产故乡杭州。昨天,杭州万事利集团将78件奥运丝绸珍品捐赠给中国丝绸博物馆,在被馆藏之前,中国丝绸博物馆将在大厅展出这些珍品,为期一个月。
“奥运会期间使用的‘青花瓷’、’粉红’等5个系列16款颁奖礼服全部是为模特量身定做,”万事利集团负责人朱国华告诉记者,“170多套礼服在奥运会结束后,绝大多数被拍卖,我们保留了一小部分,连同奖牌挂带、国礼大方巾等丝绸礼品一起捐赠给丝绸博物馆,这样可以让更多人亲眼看到这些作品。”
近距离观赏这些丝绸珍品,和看电视屏幕的效果大相径庭。记者看到,“青花瓷”系列礼仪服真丝面料散发着光泽,比普通丝绸更加厚实有质感,几乎没有皱痕;青花瓷的古典美和时尚的构图细节相得益彰。如果再靠近一点仔细观察,礼服上服帖顺畅的刺绣工艺更让人深深折服,整件衣服几乎看不到线头接缝,甚至看不出绣点和针眼在哪里。其手工滚边、对角裁剪十分精准,没有一丝多余的线头,圆润而又对称。
将这样一批完美融合中国文化和现代设计的艺术品从设计图纸变成实物,是一个极其艰辛的过程。万事利集团在面料、刺绣、工艺等各个环节的探索,几乎把中国丝绸传统生产工艺之路追寻了一遍。
为解决丝绸面料太过轻柔飘逸特点,万事利重新启用因技术原始、配方复杂、生产效率低下而不被市场看好的传统面料。装机器、造图纸、找式样,经过22天试机制造,12道工序制作的双面料才终于投入生产,将厚重而有质感的颁奖礼服体现得淋漓尽致。
成品礼服上的绣纹细腻、流畅、生动,却绝非机绣能达到的效果,必须要用传统的宫廷刺绣——革针绣,然而这种技艺在现代近乎失传。去年4月,万事利的工作人员在苏州乡镇挨家挨户走访,寻找精通宫廷绣法的绣娘。几经周折,终于在苏州乡郊找到了80多位顶尖绣娘,这些平均年龄为68岁的绣娘,临时组成一个“奥运刺绣团队”,最老的一位绣娘已经84岁。一件完整的礼服仅刺绣需要一个秀娘40天33道工序。
“找到她们的时候,这些绣娘们已经很多年不做刺绣活了,”朱国华告诉记者,“她们的孩子虽然也有传承技艺,但功底比不过老一辈。我们有很多件作品中最复杂的工艺,最后还是要靠那位84岁的绣娘一针一线绣出来。”
展览现场,除了颁奖礼服,运动员佩戴的奖牌挂带也颇为抢眼,这是奥运会上首次使用丝绸作为奖牌挂带。国礼大方巾更让女性观众一饱眼福,这可是奥运会期间赠送给各国元首夫人的“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