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07日讯
在200多平方米的屋子里,有序地摆放着200多件村民“捐献”的纺车、织机、麦磨、踏碓、石制器皿等人们生活中行将消逝的古老农耕用品。日前,作为东阳市横店镇湖口村标志的“农耕文化陈列室”正式建成开放。至此,该市已有6个行政村先后建成了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室。
东阳文化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形成了十分丰厚的文化遗产。近年来,该市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原则,大力推进各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并结合实际需要和时代特征进行创新发展,使这些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据东阳市文化馆党支部书记韦锡龙介绍,从2007年开始,该市对散落在全市各街道、乡镇、村落的文化遗产项目逐一进行调查、认定、登记,数量达1593项之多,公布保护项目792项,包括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音乐、传统手工技艺等18个门类。在此基础上,每个镇乡(街道)整理出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项目汇编”。同时,加大对濒危文化项目的传承和保护。
为了有效拯救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翻九楼”项目,东阳市除了对“翻九楼”的表演过程形成文字、拍成录像制作成光盘进行永久保存外,还打算将此项目的有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后搬进横店影视城,对游人进行定时展演;对“许宅花灯”进行艺术创新,将花灯上每个人物的头部改换成形象逼真的木雕雕刻。
政府的高度重视,有效激发了广大市民传承和保护优秀传统民间文化的热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该市新发现巍山镇莘北自然村有种叫“傀儡”戏的剧种,它起源于乾隆康熙年间,至今已有280余年历史,当地已鲜有人知。该市文化部门立即派出专人负责抢救工作,制订抢救保护措施。在查阅有关资料,走访当地老人,研究剧种特点等基础上,组织起演出队伍,文化馆派专人到现场进行辅导排练。至今已在各种文化活动中进行多场演出,及时救活了古老的“傀儡戏”这一新剧种。目前,这一剧种已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新农村建设中,该市农民十分重视“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横店镇的夏溪滩村、南马镇的西山村、南市街道的大联等村都自筹资金、自找场地,相继建成了具有自身传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室,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民间传统文化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