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14日讯
动辄十几二十万元一座的“生态公厕”听起来很时髦,很环保,但在杭城出现8年多来,“生态”效应却发挥得很有限,更多是市民的一片质疑声。政府花大价钱投入建设的“生态公厕”如今已入尴尬境地,主管部门不得不想方设法对其进行改造,颇感无奈。
“生态公厕”为何举步维艰?昨天,记者展开调查。
●调查
女保洁员教男同志上大号
昨天下午,石桥路生态公厕门口,已经拉起了隔离带,厕所里堆满了刚拆封的新便池。尽管公厕已经停止使用了,但还是能隐约闻到一股臭气。
陈香清是生态厕所的保洁员。她笑称自己除了搞卫生,干得最多的活,就是教别人如何“上大号”。
陈香清说,生态公厕和一般公共厕所不同,上厕所的人一定要蹲对位置,厕所才能“生态”起来。
“便池上方有个红外线感应器,人一蹲下,便池下方的铁板才会打开,粪便才能直接落到下面的化粪池,”陈香清解释,“有些市民没蹲对位置,铁板就打不开。方便后,生态厕所就成了没有水冲洗的普通公厕,我还得拿脸盆去水池接水,再冲干净。”
为保证生态厕所的清洁,每次有人来,陈香清总是不厌其烦地把生态厕所的使用方法说一遍。“有个男同志,每次方便完都把便池弄得很脏,那天我实在忍不住了,就跟着他一起进了男厕所,手把手教他应该怎么蹲,那男的可能是被我吓到了,紧捂皮带往外跑。”陈香清无奈地说。
生态公厕使用太不方便
本以为生态公厕工作轻松,没想到却成了如厕的“指导员”,陈香清多次向领导反映公厕使用不方便,所以才有了这次整改。
江干区公共厕所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戴仁杰告诉记者,当初在石桥路上建生态公厕,是为了方便附近居民和三里亭蔬菜市场的摊主。厕所改造后,还是生态厕所,只是便池上多了根水管,可以用水直接冲洗。
“石桥路生态公厕是通过微生物,将粪便分解成水和空气,但因为有些市民的使用方法不正确,需要保洁员再用水冲洗便池,微生物一旦碰到水,就会失去分解作用,生态厕所也就徒有其表了。”戴仁杰说。
所以在便池上加了水管后,环卫部门还要对化粪池里的微生物进行调整,要让它们不怕水。
“免冲洗的生态公厕,装上水管,可以用水冲洗,那跟普通公厕还有什么分别?”市民杜先生对石桥路生态公厕的改造方案表示费解。
运河边生态公厕臭气熏天
在运河边的京都苑附近,也有一个免冲洗生态公厕,外形像一个电话亭,男、女各一间,还有一个是堆放卫生工具的工作间。
一打开女厕所的门,一股臭味就迎面扑来。因为没有水冲洗,便池里污秽不堪。
家住在京都苑的沈大妈说,因为这个生态公厕就建在公园边上,所以早晨锻炼、傍晚散步的市民用得比较多,白天只有附近农贸市场的摊主会来用一下。
“当初建生态公厕时,我就在纳闷,厕所不用水,怎么清洁呢?”沈大妈说,生态公厕的确节约了用水,但厕所的保洁问题却一直很难解决,好像有点得不偿失。真搞不明白,这生态厕所究竟“生态”在哪里?
流水苑的林先生告诉记者,免冲洗的生态厕所,就像乡下田间的露天茅坑,气味重,卫生差。“特别是夏天,不用开厕所的门,就能闻到阵阵恶心的气味,还不如普通的公共厕所来得干净。”林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