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首页 | 高层吹风 | 浙江观察 | 理论前沿 | 决策解读 | 工作简讯 | 中心组学习 | 社科信息
    
老龄化也是一种发展动力

  当前,老龄化浪潮正改变着全球的人口结构,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走势。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无法回避老龄化本身这一客观的历史必然。中国正面临日益增大的老龄化社会压力,如何应对劳动成本上升和养老保障体制改革等提出的挑战,以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一个重大而严峻的现实课题。

  “未富先老”倒逼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一直以来,老龄化都被看作是与“人口红利”相对的“人口负债”,它确实会给经济增长带来许多挑战和冲击,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将导致用于养老的资源总量的增加。然而我国老龄化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社会具有老化速度快、老龄人口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

  本世纪后50年,我国的总抚养比将长期高达80%以上。在这种“未富先老”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更加深远。因为这不仅仅涉及到中国人口自身的发展演变问题,还涉及到人口红利出现拐点后,如何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换优势引擎,将人口负债变成人口红利,保持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老有所养”促使养老保障制度改革

  应对人口老龄化冲击最主要的手段,就是筑起社会保障大坝。未雨绸缪,选择合适的养老保障制度做好养老准备,是应对老龄化挑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

  那么中国应该选取什么样的养老保障制度模式呢?中国的养老体制安排需要与“未富先老”的国情相一致,需要从可持续角度对养老保障体制改革进行评估,并结合人口老龄化趋势和经济增长前景,提出符合国情的养老保障体制改革方案,做到兼顾“经济增长”和“老有所养”。

  从社会发展规律看,养老保障模式的选择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在我国人口结构发生快速变迁、传统家庭养老保障功能萎缩、政府财政支付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推进社会化养老共建保障模式应该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首选模式。而这种多元支撑的社会化养老保障模式就需要养老公共服务体系、社会化养老机构、社会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等一系列制度的全面跟进。

  老龄产业将成为“第二次人口红利”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增长引擎从外需向内需转换的拐点已现。老龄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和人口红利的消失将再次启动消费引擎,为改变高储蓄、低消费现象创造有利时机。

  根据零点调查公司近期报告,我国目前每年至少有4000亿元的老年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预计到2010年,我国老年市场年需求将达到1万亿元,其产业包括老年卫生保健服务业、老年家政服务业、老年日常用品制造业、老年人寿保险及理财、老年特色旅游业、老年教育产业,等等。

  目前我国的老龄产业,还基本上是处在起步阶段,整体上还是处在一个“小而散”的发展状态。一方面,在传统老年产业领域,产品及服务单一且层次低,主要在衣食、居住和医疗保健方面提供低层次的服务;另一方面是在现代老年产业领域,为老年人提供文化娱乐和精神享受的产品和服务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我国老龄产业方兴未艾,应当看作是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大力发展老龄产业,不仅对内需有很大拉动作用,而且能为内需型经济发展带来“第二次人口红利”,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源泉。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相关稿件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