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从去年3月到今年3月整一年间,我随渔船出海6次,在黄海南部和东海的公海考察。算起来,有100多天都是在海里漂着。起初拍这些东西是因为好奇,所以,我的镜头里无所不有。可每次上岸后,我都庆幸自己做了这样的记录;时常想念那些颠簸在海上的日子,想念我的渔民兄弟……这些珍贵照片以及那些独特回忆,今天,拿出来给大家分享——”
——林楠(浙江海洋学院捕捞专业硕士研究生二年级)
人生首次出海
2008年的春季渔讯,登上“浙岱渔15398”号船是在3月18日,我人生中第一次出海。从岱山高亭码头出发,开往黄海南部、东海北部。
老渔民说,海上捕鱼,“脚趾头也要生活灵”,意思是说,人在船上,半条命在鬼门关,不仅脑子要绷紧弦,从头到脚都要提高警惕。比如下网,我曾听渔民们,有兄弟在船尾干活,转眼的功夫人就没了,说是可能下网时被绳子卷到海里去了。
“浙岱渔15398”号是一艘帆张网船。一顶网配一个“V”字型大铁锚。锚沉在海里固定网口;两头的帆布借潮流之力把网撑开;网有几百米长,尾部是网囊。除非转移渔场,网一般不得闲,都在水下等待猎物。
起网最来劲
在海上,我最来劲的事情是起网。当网囊一下被扯高时,带上来的海水像瀑布倾泻而下,很有气势!然后,网囊被吊到前甲板中央,挨着甲板时,解开绑在网底的绳子,“哗——”一阵鱼鳞摩擦声,鱼滑满了大半个甲板。我跟船出去捕带鱼时,网囊里倒出来的带鱼堆得像座银山一样!
在网囊起水前,几乎所有人都要在船舷上帮忙收网、拉绳子。这是一件力气活,需要团队合作。你会真切地体会到什么叫“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起网时最紧张的人是船老大。 “浙岱渔15398”号船老大是一个很威严的人。我第一次看到他在指挥起网时的咆哮和怒骂,都惊呆了。后来我渐渐明白:在风声、海浪声、嘈杂声、发动机声混杂的环境下,他必须喊得那么大声,才能让别人听见他。这不只是收成,而是性命攸关。
起网和分鱼最怕遇到风雨天,风大浪大,干活很费劲,还有夜里起来两三次干活,都非常辛苦。
生死变奏,一切皆有法度
起网后,除船长外,所有人都跪在鱼山上忙着分鱼。
我发现,海鳗刚捕上来是很凶悍的——它有锋利的牙齿。渔民有一个对付它的好办法:在一根木棒上钉入一颗钉子,一棒子就能扎死一条海鳗,效率很高。船上还有一条规矩专门针对沙蟹:如果捕上它是活的,就一定要把它弄死。用渔民的话说是:反正不能让它活着离开船。
在“浙岱渔15398”号船的10天里,我们还捕到一只大海龟。结果,渔民们把它放生了。
有时,一些海鳗、虾会被做成干货,就在甲板上开膛破肚。太阳好、风大的时候,只需要两天,就好收了。船上晒出来的鱼鲞,非比寻常的香,据说是因为用海水洗过的缘故。
劈缆最经典
渔民的胆子好像都很大。我看到起大浪会很紧张,他们总笑着说:“没什么,小事情。”那种满怀信心的笑容,让人很安心。
他们船上保持平衡的功夫很好。这样,他们才能在船上很顺利地完成各种动作。我认为最经典、最有特色的动作之一,是在双拖渔船上(去年8月和今年3月,在东海)渔民抛绳子,把绳子从一只船抛到另一只船,叫做“劈缆”。绳的后面带着双拖网的另一网首钢丝,起网时劈到起网的对船上。这时候两船会靠拢来,俗称“靠枪”,一般是两个人一班。但如果风浪大,也是很危险的。因为尾滑道的船后面是没有护栏,人容易从船尾滚下去。
编后:这是一组大学生记录的舟山渔民捕鱼的场景。从专业的角度看,或许照片尚有不够完美之处,但却真实地反映了渔民的海上生活。把这组略显生涩的图片搬上晚报,目的是想让更多的读者了解舟山渔民的生活,再现舟山渔民身上那种战海斗浪的传统。本报将分上下两期,刊登这一组图片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