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19日讯
20、30、40,曾经是一部都市女性题材的电影名,现下,拿来作这个关注都市人生活的版名。
3个数字,涵盖了一个成年人最丰富、最精彩的阶段。从未婚到已婚,然后进入中年;从初涉社会,到奋力打拼,到事业成形。
这3个年龄层次的人,是现代社会中最活跃、最有生机的阶层,他们的困惑、思考与遭遇,也最能映射出这个社会的特征。
他们在关注什么,在讨论什么,希望知道什么,感悟到了什么……
这个版面,将关注这3个年龄层次中一些典型人物,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折射出某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引发对一种社会现象的思考。
还有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幼儿园就要开学了。又有一批小不点儿,要开始平生第一次集体生活。离开熟悉的亲人,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孩子可能会不适应,会焦虑,会哭闹。
同样面对挑战和冲击的,还有这些孩子的妈妈们。她们大多是30岁左右的“独一代”妈妈,在育儿问题上,她们有着更多的想法和困惑。有些人为此手足无措,也有些妈妈有着一套自己认为行之有效的特别招数。
一天陪宝宝去两趟幼儿园
33岁的周女士最近刚搬完家,新家位于钱江新城,附近有一所不错的幼儿园。她的女儿甜甜3岁了,9月份开始,就要去读幼儿园了。
在周女士看来,孩子入托是比搬家更重要的事情。为此,她专门请了年休假,打算在开学前,陪女儿熟悉幼儿园的新环境。
“孩子搬了新家,本来就有点不适应,现在又要上幼儿园,一想到她要面对两个陌生的环境,我心里就慌兮兮的。这么小的宝宝,真怕她承受不了这么大的压力。”周女士焦虑地说。
这两天,周女士已经列了一套详细的“模拟上幼儿园”计划:上班前,先骑自行车把女儿送到幼儿园门口,挥手跟女儿说“再见”后,再带着她回家。下午4点左右,周女士又把女儿送到幼儿园门口,然后假装来接她放学,还会亲切地问一句:“宝宝,今天在幼儿园过得怎么样?”
适应训练了几天后,甜甜不但没有熟悉幼儿园的新环境,反倒被妈妈的这一套“模拟计划”给弄懵了,“原来上幼儿园就是一天去门口转两圈啊?”甜甜歪着脑袋问。
家里人都说周女士太敏感了,特别是甜甜的爸爸,觉得妻子有点小题大作了。“宝宝听说要上幼儿园,没哭也没闹,反而是她妈妈紧张得要命,太小看孩子的适应能力了。”不过,周女士反而觉得家里人粗枝大叶,不够关心爱护孩子的心理。
“跟别的妈妈比起来,我已经落后好几步了,”周女士说,“我同事的儿子才6个月大的时候,她就天天带着宝宝站在幼儿园大门外,早上看小朋友做早操,下午看小朋友上活动课,为的就是让儿子早点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后来,她儿子上幼儿园的第一天,是开开心心去的。老师也反映,他儿子很开朗很活泼,小朋友都喜欢跟他一起玩。”
想把班主任请回家当“保姆”
家住城西的杜女士,是个“80后”妈妈,两岁半的儿子东东9月份也要上幼儿园了。从7月份放暑假开始,她就到处托关系,找到幼儿园园长,打听到儿子将来班主任老师的电话,想邀请老师来家里住上两个月。
“我跟老公整天忙着做生意,儿子都是保姆带大的。东东现在只认保姆,很排斥陌生人。他肯定会害怕幼儿园的老师。”杜女士担心地说。
杜女士的绝妙好计是,让保姆先回老家休息一段时间,然后把东东将来的班主任请到家里来做保姆兼家教。
“让东东和将来的班主任天天住在一起,一同吃喝、玩耍、睡觉。”杜女士说,“两个月下来,东东肯定跟班主任混熟了,再去上幼儿园,他就不会怕生了。”
但是,杜女士的要求,被东东班主任毫无商量余地地拒绝了。起初,她还以为是自己开的价钱太低了,又把两个月的保姆费增加到了一万元,但班主任还是婉言谢绝了。
现在,离幼儿园开学只有半个月了,眼看儿子依然死死粘着保姆,一走到幼儿园门口就吓得大哭大闹,杜女士还是不死心,天天给班主任发短消息,希望她能来家里住上几天,至少能在白天陪陪东东。
给宝宝的班主任写一封信
前两天,多多妈熬夜,写了一封信给多多未来的班主任老师。
今年刚满两岁的多多,将是9月开学后,幼儿园里年龄最小的宝宝。因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年纪大,所以只能把多多送进幼儿园。
因为年纪实在太小,多多连话都不太讲得清楚。不太会咀嚼,一吃固体食物就会噎得难受;不会说“要小便”,将来每天只能背着纸尿裤入园;不会自己睡觉,一定要有人哼着“小燕子”,拍着肩膀才能入睡……多多的自理能力有些欠缺。
多多的奶奶本来想请幼儿园的老师吃个饭,把多多欠缺的地方告诉老师,希望老师能额外照顾一下。但多多妈认为,孩子入园后,老师不可能事无巨细地照顾每个孩子,多多在家里宠的人太多,只有去了幼儿园,才能锻炼自理能力。
于是,多多妈动手,给幼儿园的老师写了一封信,把多多欠缺的地方统统写在了信上,目的不是为了让老师特别照顾,而是希望老师能特别“放手”,让多多自己解决问题。
“进了幼儿园,就是进入了社会。”多多妈在“杭州妈妈帮”的QQ群跟一群妈妈交换意见,她认为社会不可能来适应你,只有你去适应社会。她的观点得到了一些年轻妈妈的支持,不过也有一些妈妈觉得她的做法未免有点太狠了。
幼儿园老师妈妈总结发言
于老师也是“杭州妈妈帮”QQ群里的“大红人”,因为她是一名幼儿园老师,有着大把的经验可以跟大家分享。她的女儿青青今年也要上小班了。
“每年入园第一天,新生班的场面可以用哭声震天来形容,经常是宝宝在室内哭,妈妈在室外哭。”于老师笑着说,其实孩子初入园感到恐惧,是很正常的。有孩子用不吃饭、不睡觉来“抗议”,有的甚至做梦也念叨“要回家”。一些家长于心不忍,第二天就帮孩子请病假,后来就变成隔三差五请假,结果别的孩子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生活,他的孩子还哭闹。
“家长的言行很重要。”于老师说,家长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上幼儿园。
“爸爸妈妈要去上班,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整天照顾宝贝,如果爸爸妈妈不去上班就没钱给宝贝买图书、玩具、好吃的。宝贝长大了,也要去幼儿园上学,去了幼儿园还可以跟很多的小朋友一起玩,幼儿园老师会教宝贝唱歌跳舞做手工,宝贝会学到很多好玩的东西。”
“上幼儿园是因为你已经长大了,要上学学知识。”也可以说“乖的孩子、聪明的孩子都上幼儿园的。”
你千万不要说:“你必须上幼儿园,我们太忙了,没时间管你。”或吓唬孩子说:“你不乖,我就把你送到幼儿园去!”听了这样的话,孩子不怕上幼儿园才怪呢!
也不要说一些“利诱”的话,比如“幼儿园什么都好,宝贝想干嘛就干嘛,想要什么就给什么。”“宝贝好好上幼儿园,妈妈奖励你玩具。”
浙江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专家金雷
“70末”“80初”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那一代,大多都是独生子女。
不少“50后”、“60后”的妈妈,把育儿视为一件“顺其自然”的事情,自然受孕,自然分娩,挺个大肚子上班,许多人都是“才下车床就上产床”。休完3个月法定产假,把孩子往老人、保姆或者托儿所一丢,继续上班,生儿育女完全是一件“业余”的事情,生养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人生义务。
而“70末”“80初”的妈妈则完全相反,要么不生,当丁克,要生,就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大张旗鼓地张罗。从怀孕开始,到后来的育儿,已成为一段重要的人生体验。
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以前的父母,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把你养这么大容易么?”这样的话虽然本身并没有错,但它却体现出上一代的母亲与孩子之间无形中存在着的一种“债务”关系。与之相反的是,“70末”“80初”妈妈往往把养孩子当成一种“爱的体现”。
有一种说法:“80后爸爸”的压力是挣钱养家,而“80后妈妈”的主要压力来自育儿困惑。作为年轻的妈妈,可能在别人眼里还依然摆脱不了身为孩子的影子,而对于育儿的问题,她们或许又有着更令人费解又或者时尚的见解。
这一代的独生子女妈妈,大都对“女儿和妈妈”这一角色转换缺乏心理准备,表现在生活中便是——自己还没照顾好,又要照顾孩子。另一方面,和“50后”和“60后”的妈妈们相比,她们中更多的人有着高等学历,通过各种媒介,接受着更多新思想的冲击,她们的想法有些别出心裁。你不能说她们的做法完全不对,只是“70末”“80初”妈妈的育儿观念更为时尚和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