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陈年的垃圾、发臭的池塘,被清理得干干净净;年久失修、坑坑洼洼的道路,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违章建筑清除后的土地上,建起了标准厂房和农民工公寓……在永康农村,因种种原因影响“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进度的“难题村”,如今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示范村。
奥秘何在?记者日前来到永康市芝英街道柿后村,探秘这个曾经的“难题村”是如何蜕变的。
扫除垃圾,还扫除了村民的陈旧观念
走进柿后村,水泥路干净整洁,池塘里清水荡漾,公共绿地、花园、文化娱乐健身场所一应俱全,已成为永康市示范村的柿后村,眼下正在争取成为省级示范村。
柿后村是一个大村,本村人口2300多,外来人口也有2000多,环境卫生十分难管。“和3年前相比,真是翻天覆地!”村民王冬菊感慨地说,当时村头村尾到处是垃圾,池塘里蚊蝇成群、臭气熏人,村民违章搭建成风。
对这个在当地出了名的“难题村”,村庄整治该从哪里着手?市里、街道和村两委干部多次商量,决定从“清污、清障、清垃圾”等与村民生活联系最密切、对个人利益影响最小的项目做起。
在上级财政支持下,两年多前,村里投入40多万元,开始清理堆积多年的垃圾和11口污水池。光垃圾就用拖拉机运了100多车。
清扫掉的不光是垃圾,还有村民的陈旧观念。柿后村党总支书记陈建勇告诉记者,焕然一新的环境让村民切实感受到村庄整治带来的好处。此后,村民们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半年时间,村里粉刷外墙6万平方米,大路小路硬化9万多平方米,盖起了5个公共厕所,绿化增加了4万多平方米,村中央还建起了灯光篮球场。
拆除违章建筑盖起标准厂房和廉租房
柿后村有一块3万多平方米的集体留用地,已闲置多年,不少村民你搭个棚,我围堵墙,随意占用,杂乱无章。
为了劝村民拆除违章建筑,陈建勇和其他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最后终于说服了所有村民。
随后,村里利用这片闲置地盖起了总面积12000平方米的6幢标准厂房,出租后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90多万元的收入。
柿后村家庭工业发达,标准厂房盖起来后,外来务工人员更多了。在市里支持下,柿后村花费300多万元,在集体留用地上建起一幢“新永康人之家”,作为廉租房租给外来务工人员。
目前,已经有400多位外来务工人员住了进来。在村里包装厂工作的江西人小吴对新家很满意。和工友一起租住一间廉租房,他每天花费还不到2块钱,房间宽敞明亮、卫生设施齐全,而且有24小时监控和专人值班,很有安全感。
“新永康人之家”还为村民和村集体带来稳定收入。在“新永康人之家”的一层店面,村民们开设了超市、餐饮店、手机店等配套设施,还建起一个菜场,解决了40多位村民就业问题,村集体一年也可以增收50余万元。
废弃马路变成了商业街
永康通往东阳的“永东一线”公路原来从柿后村中间通过,后来“永东一线”新建后,老路年久失修,破损严重,村民们出村要绕道从新“永东一线”走。
村里决定将这条路纳入改造范围,但担心投入过大,可能会遭到村民反对。没料到,村庄整治劲道越来越足的村民却大力支持,永康市交通局也表示可以出部分资金。2007年7月,工程顺利开工,村里党员干部轮流值班,现场监督,严把质量关。3个月后,10米宽1000米长的大马路就顺利改造好了。
改造好的马路成了村里最宽的一条路,来往的车辆日渐增多。看到人气兴旺,脑筋活络的村民先后开起了洗车场、修车店、超市、饭店等。
“以后,这里就是村里的商业街了。”村会计陈庆喜说,接下来这里就要安装上路灯,开出更多的商店。
不只是柿后村,这两年,在永康,实现这样蜕变的“难题村”已经有30多个。永康市农办主任周根法说,“难题村”的蜕变,扫除了“千万工程”推进过程中的障碍。目前,该市农村道路已全部实现硬化,所有村庄都建起了公厕、用上了安全饮用水。农村垃圾基本建立起“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长效保洁机制,超过半数农村污水已经或者正在实现集中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