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关键词   范围 
杭州晴到少云 38~28℃ 全省
  首页 | 原创 | 浙江即时报 | 资讯通 | 高层 | 人事 | 浙江纵横 | 媒体广场 | 图片 | 专题 | 浙江概况 | 平安浙江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在滩涂上摸泥螺、捡海瓜子丧生的两个妇女背后
赶海收入比老家好多了 探访杭州湾湿地外乡赶海人
走进他们的生活,才知道我们爱吃的泥螺、海瓜子,得来是那么不容易

 况文友提着老婆出事时带的工具,竹篓里还有老婆遇难那天捡的半篓海瓜子。 本报记者 王健 摄

   浙江在线09月09日讯 赶海,说的是住在海边的人们,根据潮涨潮落的规律,赶在潮落时,到海岸的滩涂和礁石上打捞或采集海产品。

  若不是前天中午,4个赶海的四川女人出了事,人们可能很难关注到这个赶海的外乡人群体。更不会了解到,在这四个四川女人的背后,是慈溪杭州湾湿地沿岸上数千来自各地的赶海人。

  他们大多来自四川、江西、安徽等地,其中“老资格”赶海人都有10多年经验了。这些从高山、丘陵和内陆平原走来的外乡人,是如何出没在海水的涨落之中?

  昨天,本报记者走进这群特殊的外乡赶海人。

  一个村就有千余名外乡赶海人

  九月的杭州湾湿地,早没了六七月时火热,赶海的人们,也越来越少。

  昨天下午4点多,慈北崇寿镇相公殿村。村口已经冒起了炊烟,许多人家开始生火做饭。况文友家却是冷冷清清。

  况文友是四川人,黑瘦黑瘦的。前天凌晨2点多,他43岁的老婆张恩聪,出门到建塘江水库旁的滩涂赶海,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和张恩聪同去的4个女人,只回来了2个(详见本报昨日报道)。

  每年五六月,是赶海的旺季,况文友就下海去赶海。到了赶海淡季,特别是秋冬季节,况文友就到附近的工地去打临工。他的老婆在家里操持家务,况文友出去打工了,老婆会和老乡们一起赶海。没想到这次就出事了。

  张恩聪遇难后,一同租住在相公殿村的四川老乡,都来况文友家安慰他。况文友家是个约20平米的屋子。两张床一放,屋子里已没有多大的活动空间。房子里唯一的家电是一台电视机。18岁的儿子初中毕业后就没有读书了,在崇寿镇一家企业里打工,而女儿到温州打工去了。小小的屋子显得空荡荡的。

  记者赶过去时,恰好碰上了况的老乡陈永富。陈永富也是赶海人,来慈溪7年。

  “这么多年都过来了,没想到还是出事了。”陈永富叫况文友舅,他们都来自四川南溪县,全家老少都到慈溪来了。平时他们租住在村里,就靠赶海为生。

  在相公殿村住久了,陈永富熟悉这里。他说,在相公殿村,像他这样的外乡来的赶海人,就有1000多人。

  现在赶海的大多是外乡人

  一位熟知情况的慈溪本地人说,外乡来的赶海人远不止这些。在慈溪沿海,如杭州湾新区海南村、龙山一带,还分散住着几千人。

  赶海,这原本是本地居民的营生,如何成了外乡人做了呢?

  有人分析这里有两个原因:

  其一,近年来,海鲜农家乐兴起,本地海鲜需求量增加。海产品特别像海瓜子之类的价格水涨船高,这让一些外来务工人员看到了赚钱的机会。干得好,一年能赚两三万元,比很多工厂里的营生要强。

  其二,慈溪本地人生活水平提高,赶海的利润在本地人眼里越来越单薄。记者在相公殿村采访,多位村民说,赶海的危险大,潮水涨落猝不及防,海涂地形复杂容易泥足深陷,还累,所以很多本地人不愿赶海。

  当地村民估计,目前在慈溪杭州湾湿地沿岸,大约85%以上的赶海者都是外来人员。

  赶海的收入比老家好多了

  9月7日下午3点,况文友打的赶到老婆出事的海岸时,老婆张恩聪的遗体已经被送到殡仪馆了。

  况文友将老婆生前带的竹篓、铁耙、裤套、一个装干粮的塑料袋,和她当天捡的半篓海瓜子都带了回来。

  “我真该陪她一起去的。”况文友哭着说。8年前,况文友带着老婆和一儿一女来慈溪打工。他只有小学文化,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看别人赶海有些收入,便和老婆一起加入到赶海的队伍。

  “刚开始下海时,小心翼翼,总跟在本地人后面,遇到滩涂上的暗沟等不熟地形,好有个照应。”

  经验慢慢积累起来,环境也越发熟悉。况文友开始和老婆单独行动了。

  运气好时,夫妻俩一天可以摸四五斤海瓜子,赚100多元。

  “这比老家强多了。”况文友说,在四川老家,一家四口分了2亩地,种水稻、玉米和高粱,一年到头,毛收入也就5000多元,除去肥料和农药已所剩无几。

  对比一番,况文友决定留在慈溪赶海。他们一家人已有3年没回老家了。

  摸几斤海瓜子相当不容易

  况文友说,赶海辛苦又危险,得提前关注当地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若有早潮,凌晨2点就得出发。骑自行车20多里路到海边。有时路途太远,10多个老乡一起租车去赶海。

  出门时身上要带足水和干粮。大可乐瓶灌上三四斤水,带上几个馒头。赶海时满身泥,连装干粮的塑料袋也沾满泥,拿出来吃时,馒头上也是泥,但还得下咽。在离海岸几公里远的海涂中就要吃,不吃要饿着。一旦饿了就没力气走出来。更多时饿了也只能喝水充饥。

  下海后每走一步都很艰难,身上背着竹篓等工具,要在淤泥中泡至少8个小时。

  一般外乡人只会摸海瓜子和泥螺。海瓜子值钱,摸起来也简单。在滩涂的泥土上细心看,一旦发现针眼大小的洞,一般下面约2厘米处就有海瓜子。

  赶海时,男人们力气大跑得快,找海瓜子也快;女人只好慢慢找,在淤泥中深一脚浅一脚,一不小心就会误入潮水沟。

  一天下来,运气好可以摸到四五斤海瓜子,运气不好的时候,一天只摸到3两海瓜子的日子也有。

  “赶海每年都有人出事”

  老婆离去,况文友很伤心,又很无奈。

  赶海已经有8年了,海涂上的事,况文友多少都知道一些。“我们这帮赶海的,每年都有人出事。没想到,这回却落到我头上。”

  这次出事也和地形不熟有关。原来况文友和老乡一直在四灶浦一带捞。上月初,四灶浦滩涂被人承包了,他们才转移到事发处。一转移就出事了。

  丁成军在当地的海涂里摸爬滚打了30多年,他说,海涂中环境变幻莫测,地理状况复杂。有的潮水沟沟深、水急,稍不注意就易出事。即便是退潮,潮水沟也相当危险,因退潮时潮水沟内的海水会流干,里面的淤泥层含水量极高,承载力很小,当人通过潮水沟时,有可能泥足深陷无法自拔。

  希望海涂上多一些救助设施

  “当时,哪怕只有一个救生圈,她们也都有救了。”况文友根据多年赶海的经验分析,老婆这次出事,主要是潮水太急,又遇到了很深的潮水沟,这时候一个救生圈就可能避免这场悲剧。

  此前,当地多个部门曾提醒过:潮水变化无常,不要轻易下海涂,出现意外要立即报警。

  “可是,远水救不了近火。一旦出了事,报警也来不及了。”

  在相公殿村采访时,很多赶海人说,希望政府部门采取措施,能为赶海人提供实质性的帮助,比如说,在海岸边放置救生圈等等。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我要注册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Copyright © 1999-2015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