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9月14日讯
70岁的濮水荣是南湖区余新镇石堰社区的居民,巡视小区卫生是他和社区老党员们每天必做的一项“功课”。在这个由余新镇10个村的3000多名农民汇聚成的城镇社区,环境卫生已成为居民们关注的头等大事。
“现在情况好多了!”回忆起前几年社区的卫生状况,社区党总支书记林爱琴颇为感慨。
“当时整个小区的绿化带都成了菜园,底楼楼梯下塞满了稻草、农具,垃圾更是‘遍地开花’。”社区干部介绍说,在社区开展的一次集中卫生清理中,单稻草、油菜秆等垃圾,就用三轮车运了100多车。通过这两年的宣传教育、整治,现在社区卫生面貌大变。“住进社区后就是居民了,如果再按农村生活习惯行事,那社区会成什么样子?”一些居民坦言,现在大家已慢慢习惯社区生活了,不再有刚住进时的那种不自在的感觉了。
余新镇离市区仅十多分钟车程。这几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沪杭高铁、“两分两换”等工程的推进,“农民”变成了“居民”,有的进城买房、务工,有的住进了城镇公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余新镇各社区居住的居民中,新进城的农民就有1.7万人。生活环境改变后,如何及时转变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加快观念的转变和素质的提升,成为摆在余新镇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民要适应城镇生活,首先要“安居乐业”。余新镇个私经济发达,是华东最大的箱包配件生产基地,这几年又引进了友联箱包、亚洁日用品、亚特电器等一批规模企业,吸纳了大批农民就业。为此,通过镇成人技术学校,镇政府为失地农民提供了种养、烹饪、电脑等教育套餐,让农民拥有一技之长。五六十岁的农民就业相对困难,利用“两分两换”流转的土地,镇里引进了一批现代农业项目,在提升农业产业层次的同时,也解决了这些人员的就业问题。“拿工资,有养老、医疗等保险,现在我们跟城里人一样了。”一些进城农民坦言,现在住在镇上“心不慌了”。
到镇文化活动中心看书、健身,或者到镇中心公园坐坐,对余新镇居民而言,这一切十分方便。为了帮助农民尽快适应城镇生活,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余新镇从软、硬件等各方面着手,为进城农民创造条件。这两年,镇里投资3.5亿元,建造了包括一个面积100亩以上的生态公园、一个文化活动中心、一个特色街(区)、一家连锁综合超市、一家三星级农贸市场等在内的“十个一”项目,受到了城乡居民的欢迎。“以前没事做就玩点小麻将,现在镇、社区都有文化活动场所,有兴趣还可以参加各种文体团队,感觉生活丰富多了!”石堰社区一居民说。
随着文明素质的逐步提高,进城农民不仅生活方式、习惯渐渐发生了转变,还成为创卫、新市镇建设的重要力量。目前,余新镇正在深入开展创建国家卫生镇活动,通过投身创卫,居民们感受到了创卫与他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卫生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