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在境外设立的首个综合性工业园——泰中罗勇工业园
研究浙江民企的学者们又多了个不错的案例。几天前,由温州民企牵头建设的一个工业园,在中亚国家乌兹别克斯坦奠基。
这是温州中小企业第一次联合起来在海外投资建立工业园区,也是当地政府竭力推动的企业联合应对危机的产物。
在全球经济景气度下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大背景下,浙江中小企业这样抱团“走出去”的实践,被认为是突破贸易壁垒的有效办法。
温州中小企业联合投资
政府推动民企海外投资
这次去乌兹别克斯坦投资的企业都是温州的鞋革企业,牵头的是温州市瓯海南龙制革厂,其他包括温州立可达鞋业、顺利达鞋业、帆尔克鞋业、金盛贸易有限公司等,都属于中小企业。
工业园名叫鹏盛工业园,投资总额为3000万美元,占地面积约32公顷。主要从事原皮加工、制革、制鞋、瓷砖和纸板箱生产。工程完工后,规模将达年加工毛皮60万张、制鞋400万双的生产能力。
温州瓯海南龙制革厂总经理陈林旺说,去年就与乌兹别克斯坦签署了工业园协议,开始是以自然人为投资主体的,但金融危机之后,企业投资遇到困难,在政府推动下,又有多家企业参与。
这是浙江鞋革企业继康奈集团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境外经贸合作区后,又一个集群式境外投资平台。
政府推动民企海外投资
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是中央政府既定方针,不少地方政府也在推动企业“走出去”发展,温州政府是其中的“积极分子”。
早在去年9月,温州市委、市政府就出台《关于促进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意见》,作为政策后盾。
“加大境外投资步伐,不仅有助破解当前外贸困局,也是外经贸新的经济增长点。”温州市外经贸局副局长潘平平说。
据温州市外汇管理局统计,这一年,温州全市核准境外投资的外汇资金同比增长了1.26倍。
在全省层面上,目前浙江已经拥有4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数量居全国第一位。其中,民营企业是投资境外的绝对主力。据统计,近五年,浙江企业境外投资项目中有2/3的投资主体是民营企业,总投资中有3/4来自民营资本。每年新增“走出去”的企业中民企比重都在95%以上。
走出去要强调品牌输出
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杨轶清认为,由于全球经济景气度下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开展海外投资,实现当地生产、当地销售是应对全球日益加强的贸易壁垒的一个有效办法。
目前,浙商海外建厂比较青睐的国家,以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和俄罗斯为主。这些地方人力成本较低,出口无需缴纳高额的反倾销税,正适合他们规避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壁垒。
“泰国有着庞大的市场潜力,通过泰国出口产品也不存在关税、配额等贸易壁垒。”浙江华立集团副总裁肖琪经说。3年前,华立集团投资80亿元,在泰国设立了泰中罗勇工业园,这也是中国企业在境外设立的首个综合性工业园。
不过,也有一些眼光较远的企业家认为,靠海外建厂躲避贸易壁垒只能是权宜之计。“面对反倾销之类的贸易摩擦,我们的思路是强调品牌输出。”康奈鞋业董事长郑秀康说。
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奥康鞋业董事长王振滔,他认为面对贸易困境时,企业首先应致力于产业升级、提高出口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如果你生产的还是低端产品,依靠廉价劳动力来打市场,结果还是摆脱不了新的贸易壁垒。”
目前,随着低碳经济的流行,在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正在成为新的贸易保护手段。显然,这已不是靠转移生产基地就能解决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