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自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拉开了杭州繁荣昌盛的序幕,到唐代杭州成为“咽喉吴越,势雄江海”的东南名郡。吴越时期,商业及对外贸易相当繁荣,出现了“闽商海贾”的兴旺景象。之后,杭州在较长的时间内以经济繁荣、风光秀丽、文化昌盛享誉天下。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赞美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城市”。然而,曾几何时这座城市开始衰落。
1949年5月3日,杭州这座历经战乱、满目疮痍的城市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60年来,杭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先后荣获了一系列荣誉称号,并荣登“最值得向世界介绍的中国名城”榜首,被国内权威机构评为中国10个“科学发展优秀城市”第二名。2008年经济总量超过4781.16亿元,列全国省会城市第二位、副省级城市第三位;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民营企业500强中上榜企业81家,列全国城市第一位。60年来,杭州立足自身特色与皆而有之的综合优势,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坚持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中央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和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从不自觉到自觉,孜孜不倦、勇于探索,形成了具有杭州特色的发展模式——“和谐创业”。
一、在探索实践中寻求特色发展模式
“和谐创业”发展模式是杭州依托独特的自然山水、历史文化及经济基础三位一体的综合优势,经过多年的艰辛探索而逐步形成的。
解放后,面对严重的困难,市委、市政府动员一切社会力量恢复发展生产,并积极探索杭州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1953年,杭州市的城市性质被确定为以游览、休养、文化为主,适当发展轻工业的风景城市。在“大跃进”的浪潮中杭州的城市性质改变为“以重工业为基础的综合性工业城市”。文革时期,杭州又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城市和革命化的风景城市”的城市定位等。1978年后,随着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和改革开放的起步,杭州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调整城市定位,恢复发展优势。1983年5月,国务院明确杭州的城市性质为: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浙江省的省会。在杭州市第五届党代会上,市委进一步指出杭州的独特性质是“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省政治、文化中心”。其特有的优势就是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相互融合,实现了两者完美的结合。之后,在发展思路和实践上进一步探索自然、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综合发展,为杭州进一步探索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加快了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杭州紧紧抓住这一历史发展机遇,在发展理念上更加注重规律性、协调性,在发展思路上更加注重特色性和创造性,在发展举措上更加注重创新、务实和为民。不断挖掘杭州的环境和文化优势、积极推进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在发挥既有优势方面,杭州认真抓好环境保护、城市建设和投资环境建设,进一步确立杭州的环境优势。在挖掘培育新优势方面,杭州着力将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非公经济、外向型经济打造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1992年为基数,1999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3.08倍,以旅游业、商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增长2.99倍,工业增长了3.13倍。外向经济在与内生经济结合中实现了和谐发展。坚持“三外并举”,外商直接投资由1992年的9678万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42025万美元。1999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7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9%,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1.7个百分点。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通过逐步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从1994年起,连续多年推出为民办实事工程,破解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难题,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杭州生活品质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杭州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进入新世纪,面对激烈的竞争,进一步突出杭州优势,开始借助外力,聘请一些专家学者关注和研究杭州发展特色、优势,并将研究力量和研究的视角不断拓展和丰富。经过多方面多层次研究,对杭州的发展特色进行了概括,指出,杭州的发展特色是以生活品质的提高为主题,在文化、经济与环境的交融中和谐创新;另一方面在加快城市化推进,建经济强市、创文化名城的基础上,明确把风景旅游、历史文化资源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这不仅有力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更为和谐创业发展模式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探索。
在第九届党代会上,市委将“环境立市”作为今后发展必须坚持的指导原则。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和支撑作用的同时,兼顾到了杭州的地域特色、自然和人文条件以及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事业的均衡发展。在经济方面,进一步探索工业的和谐发展之路。在社会方面,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事业发展。为民办实事工程进一步扩大到社会各领域,相继推出打造“平安杭州”、破解“七大难题”、实施“春风行动”、开展“满意不满意单位评选”、重大项目公平征求市民建议等许多扎实、细致的社会发展政策,发展了社会事业。政策的实施不仅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而且使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更加协调。
党的十六大后,随着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创新理论和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杭州市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坚定了走特色发展、和谐发展之路的决心,并在政府、知识界、企业界和媒体之间建立了研究、探讨、实践的四界联动机制,通过整合提炼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发展的共同经验,尤其是新世纪后各个层面不同主体加快发展的实践经验,助推杭州发展模式定位为“和谐创业”。
2004年11月27日,杭州市委、市政府在深刻总结杭州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和谐创业”的发展模式,并指出这是有别于“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的发展模式,是具有杭州特色的发展模式。至此,和谐创业发展模式形成。
二、和谐创业特色发展模式彰显杭州个性
和谐创业发展模式是指在和谐中创新创业、以创造创业赢得和谐,是创造力、融合力和竞争力的有机统一。从出发点和落脚点来讲,和谐创业是一种立足生活、以人为本的现代生活观、创业观、发展观;从具体内涵来讲突出“五大和谐”。一是生活与创业的和谐。二是文化价值与经济运行的和谐。三是个人创业与整体发展的和谐。四是政府与民间的和谐。五是对外开放与内生创新的和谐。
追求生活状态和创业过程的完美结合。生活的根本涵义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活动,是一种生机和活力,是一种生命力和创造力,也是一种和谐创新、和谐创业,生活本身就包含了创业,创业为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内涵。杭州特色产业发展,如女装、餐饮、住宅、软件、通信、医药等既贴近生活,又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这些产业既立足生活、融贯生活,又引导生活、创新生活,既是一种生活现象,又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实现了生活与创业的完美结合。
探索文化价值和经济运行的互利双赢。“和谐创业”强调把知识、科技、艺术等文化元素渗透在经济活动、产业产品中,形成以精致为特征的创业、产业关联度高协作性强的创业、建立在文化与经济和谐融合基础上的文化型经济的创业。注重文化价值对经济的引导作用。文化内强企业凝聚力,外塑形象信誉。所以杭州企业的生命力、持续力比较强。
推动个人创业和整体发展的和谐统一。个人创业是整体发展的基础,是推动整体发展的基本动力;整体发展既是个人创业的结果,也为个人创业营造了氛围、创造了平台。两者的和谐统一,一方面做到了个人价值实现与整体发展相互促进;另一方面形成了单体企业有较大活力、群体企业合作联系的现代企业大集群,壮大了块状经济,杭州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得到了快速提升,涌现出了一批重量级高科技企业,杭州也因此被认定为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和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
营造政府引导和民间合作的沟通机制。杭州建立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化运作”的特色经济运行模式,充分发挥行业群的作用,以城市品牌共打、企业共同受益为目标,搭建政府经营城市与企业家经营企业有效联结的产业、行业运行平台,使杭州特色产业品牌和城市品牌相互提升、相互促进,使经营企业、经营行业和经营城市协同并进、有机统一、互利共赢,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提升城市整体的知名度、美誉度。
促进对外开放与内生创新的有机结合。对外开放是内生创新的重要支撑;内生创新既是对外开放的基础,也是对外开放的目的和结果。对外开放拓宽了内生创新的发展空间;内生创新强化了对外开放的支撑基础;对外开放与内生创新的融合推动了杭州经济的二次创业,使杭州经济在城市经济竞争中呈现出后来居上的发展轨迹。
任何地区的发展模式,总是与当地的生活方式、人文特色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联系的。“和谐创业”的发展模式是杭州依托独特的区位特色和资源优势,立足自身文化沉淀和城市特色,凭借自己独特的“精致和谐、大气开放”人文精神,以人性化创业、协调创业、可持续创业和知识创业为手段形成的一种发展模式。
和谐创业的发展模式既从杭州发展中来,总结了杭州发展的奥秘,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又是在我国迫切要求走科学发展道路,追求经济、社会、文化、精神全面发展的阶段提出来的,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这一模式的本质特点蕴含着社会发展模式的两大价值目标: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显示了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的特质,是杭州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路径。
三、和谐创业是杭州科学发展的实践
杭州6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集中体现在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杭州实际,具有杭州特点的城市发展道路,即和谐创业发展模式。伴随着这一伟大实践并保证实践最终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就是不断从杭州实际出发,从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出发,紧扣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时代精神,破除各种陈旧观念的束缚,用创新思维探索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并用实践效果检验思路和办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正是基于这一具有鲜明特点的实践导向的思想解放,杭州在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五大文明方面探索出了既有杭州特点又有普遍意义的成功经验,在探索城市发展道路上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发展为本,激发民间活力搭建创业平台。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业史。为大力推动杭州的创业发展,市委、市政府坚持“四个尊重”,创新体制机制,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弘扬“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城市人文精神和“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争一流、宽容失败”的杭州特色创业创新文化,积极营造凭劳动赢得尊重,让知识成为财富,为人才搭建平台,以创造带来辉煌的浓厚氛围,努力开创人人投身创业、人人支持创业、人人服务创业,让想干事的有机会,会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的良好局面,从而为进一步激发全民的创业热情,充分释放每个劳动者的创业能量,推动实现杭州创业模式的“五大和谐”构筑了机制保障和环境支撑。
——立足现实,发掘资源优势培育城市品牌。杭州的现实特点是综合优势明显,因此杭州明确了城市的性质与定位,并制定了以“一主三副六组团”布局为核心的新一轮城市发展规划和“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战略思路。近年来的生活品质城市品牌、特色产业和综合优势的培育,都紧紧围绕着城市定位和打造四张“金名片”进行,为“和谐创业”创造了重要的基础条件。
——包容并蓄,追求不同利益的和谐平衡。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市场效率的提高和来杭创业“门槛”的降低,杭城不同社会阶层利益的分化和差别日益明显。杭州人以其温和细腻的文化心理和兼顾多数的政策调适,努力在利益差别中寻找公平正义的平衡点,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注民生,统筹兼顾发展中的社会问题。按照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规律,统筹兼顾、分步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杭州走出了一条既通盘考虑又分步实施、既突出民生重点又兼顾相关难题、既加快建设又不超越阶段的和谐发展之路。以改革优先促民生进步,以兼顾为重求稳定和谐,以“改革”“兼顾”确保协调发展。
——回应民意,整合社会力量促成公共治理。政府公共部门在通过推进改革保护市场效率的同时,以公共财政、公共政策的公正性,弥补市场缺陷,化解矛盾冲突,维护社会和谐;作为民间组织的非营利系统,既可以弥补市场的某些缺陷,又可以解决政府“中性化”政策无法满足特殊群体个性化要求的问题,是对政府、企业以及市场功能的重要补充。
“和谐创业”推动了杭州的改革创新,为杭州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翅膀。然而,任何一种发展模式都不是一劳永逸的,必将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与时俱进、加以完善。我们坚信:杭州在“和谐创业”发展模式的引领下,定会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继续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