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本。60年间,哺育了一代代嘉善儿女的农业,实现了从肩挑手扛的艰辛劳作到机械化耕作的方便快捷,从家家户户愁开锅到百姓餐桌饮食的丰富多彩,从“面朝泥土背朝天”到参与工业化进程。在506平方公里的嘉善土地上,唱响了丰收之曲、致富之歌。
新中国建立后,全县进行土地改革,逐步推行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大力推广先进科学技术和耕作制度,我县农业生产紧跟全国前进步伐迅速恢复和发展,全县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9.78万吨增加到1958年的14.67万吨,亩产由1949年的179公斤猛增至270公斤。
虽说,嘉善作为农业大县曾被誉为“浙北粮仓”。然而,这种单打一的纯粮型经济,终究未能鼓起农民兄弟羞涩的钱袋,全县粮经比例一直徘徊在93:7左右。
直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唤醒了嘉善农民身上沉睡了千百年的惊人生产力,激发出前所未有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创造力。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麦-瓜-稻”,“麦-早稻-秋番茄”等“粮经超双千(元)”创新农作制度模式诞生,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万元千斤粮”工程成功试行,嘉善效益农业征程,在县农业部门和农业生产单位的不懈努力中,在前赴后继的农技人员的大胆探索中,在勤劳质朴的农民兄弟的辛勤经营中,扬帆起航了。
经过20多年的乘风破浪,嘉善农业在经历结构大调整过程中,彻底告别了原来单一种粮的传统三熟制模式,成为全省发展水稻大棚多茬复种轮作的典型样本,跻身上海市场“编外菜篮子”。“绿色”(大棚瓜菜)、“白色”(食用菌栽培)、“蓝色”(淡水鱼养殖)“三色产业带”筑起嘉善农业亮丽的风景线,在全县农业产业分布图上由南到北,依次展开,层次清晰、色彩斑斓。休闲观光农业将农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开辟了农村就业的新天地。嘉善农业被誉为全省农业生产的风向标。
地还是这片地,农民已不再是当年的农民。除了继承勤劳质朴的秉性,他们已具有现代经营的理念和现代科技知识武装的本领。他们用恢弘的手笔描绘着嘉善农业绚丽多彩的新画卷。
嘉善农业已由传统纯粮型经济实现了向现代多元型经济的跨越。“四色产业带”主导地位确立,业绩非凡;水果产业厚积薄发,迎头赶上;畜牧业走上生态循环发展的新路子;休闲观光农业实现城乡互融,方兴未艾。
大棚,连绵的大棚。在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马家桥村,到处是此起彼伏的瓜菜大棚,除了房屋和道路,村子里几乎所有的空间都被大棚“占领”。“在马家桥,你找不到一块能同时容纳2个大棚的空地。”村委会副主任余春荣说。这位50多岁的村干部刚刚利用午休时间,卖掉了一批自家种植的蔬菜瓜果,抹掉脸颊的汗珠,余春荣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起有关马家桥村的种植故事……
连续9届的黄桃节,让姚庄黄桃从“提篮小卖”晋升为“国宴食品”,挺进香港超市。不仅如此,姚庄黄桃已获了6次省、市博览会奖项,并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浙江名牌产品”,“锦雪”牌锦绣黄桃更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国家原产地标记保护商品,成为被WTO成员国认可的产品。如今,农民手中的黄桃已从最初一元多一公斤涨至十多元一公斤。
“国宴黄桃”催生的农民增收致富模式在嘉善得以复制,魏塘“银嘉膳”绿色甜瓜、惠民蜜梨、大云“碧云”有机葡萄、洪溪洪家滩葡萄、干窑草莓、丁栅柑橘……全县果树种植面积达2.85万亩,令人垂涎的果香从郁郁葱葱的5月一直可以延续到金秋10月。近几年,通过网络销售和合作社经销点销售等方式,嘉善水果的香甜也滋润着越来越多人的味蕾。
淡水养殖业一直是我县农业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全县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7.6万亩左右,渔业品种结构已由传统品种养殖向名、优、新品种逐步调整,混养、套养、轮养等模式已基本取代了单品种专养模式,促进了渔业产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目前,全县通过省级认定的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有30个,面积达3.6万亩,有31个产品被认定为国家级无公害水产品。渔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不但在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市场提供了大量优质的水产品,极大地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
花卉产业作为嘉善农业的后起之秀,发展迅速。全县花卉种植面积已有7075亩,已初步形成基地规模化、生产专业化、设施现代化的产业格局,并涌现了森禾种苗嘉善分公司等一批规模大、专业特色明显、生产设施先进的花卉龙头企业。主产区大云镇拥有“中国鲜切花之乡”之美誉。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水乡美,农家乐无边。田园牧歌、乡间小道、瓜棚菜地、清风野趣、渔火点点。悄然兴起的休闲观光农业,不但延展了现代农业的承载功能,也成为当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一个新的增长点。同时也融入了精品农业新的内涵。
如今,全县已初步建成以南部大云“十里水乡”和碧云花园为核心的田园风光、农耕天地型农业区,以北部陶庄、西塘、姚庄为重点的水域风光、渔业生态型农业带和四大农业观赏景区以及10多个农产品采摘园的休闲观光农业框架。
翻阅记录的数据,对比中的“跨越”显而易见。2008年,我县农业总产值达35.0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490元,分别是1949年的81倍和163倍。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后,我县农业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已经到了关键的时候,我县以县委[2009]16号文件为“集结号”,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新要求、新高度,努力探索,奋力进发,坚实地走出一条精品农业的发展之路,全力唱响生态高效的绿色农业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