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9月24日讯
一条平直的水泥路伸向远方。早上6时,住在这个名叫“十八跳”村子里的孩子们为了上学,每天走在通村公路上。
背着山货的一群妇女正沿着这条公路出山,她们对记者说:“通村公路快一年了,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乘上公交车,不再背山货进城?”
这是记者近日在浙中地区看到的山里人出行的一幕。我省通村公路基本建成,后续工作开始转向由县一级进行管理与配套。省有关部门人士告诉记者,山区一些通村公路“有路无车”现象确实存在。省里正在抓紧制订通村公路实施意见,全力促成城乡公交一体化。
“有路无车”原因何在?
被金华人称为“小西伯利亚”的罗埠镇,前两年,61个村完成了“村村通公路”,但到去年,这里的多数村庄仍是“有路无车”,享受不到农村公交的便利。
81岁的陈家村老农汪卸延,喜欢到镇上的茶馆喝茶。从陈家村到罗埠5公里路,他每天要走一个多小时,遇上下雨就无法出村。他说自己不方便也没什么,但村里的孩子就很不方便了。孩子们每天早上6时起床,徒步走到镇上学校读书,既辛苦又不安全。
后来,通往陈家村的公路修好了,却不见有一辆客运汽车进来。
是什么原因造成“无路无车”?陈家村党支部书记方云海说,短途客运成本高,城里公交怕亏本,不愿开进来;乡镇缺乏资金,只好眼睁睁看着平坦的公路,无法为村民出行服务。
农民创办乡村小公交
去年以来,罗埠61个村的农民多次到镇里反映,要求解决通村公路“有路无车”的问题。下周村农民还向镇党委和镇人大反映,既然城市公交不能马上通进村,能不能让农民自己动手成立乡村小公交,暂时解决农民实际困难?这一建议得到了镇党委的支持。
通过调查61个村的公路情况,镇党委书记陈凯进发现,如将修好的这些村庄公路串起来,至少有80多公里。“我们提出,如果要办乡村小公交,必须分东、西两条客运线来运作,每条40公里长。”
事实上,操作起来仍面临许多问题,陈凯进承认,镇里既缺资金又缺车,办乡村小公交,只能靠市场化来运作,靠农民来办。镇里在交通部门的支持下,成立镇客运管理站,搭起了乡村小公交的一个服务平台,通过向四乡八村农民招投标,终于有两条线通过农民招标获得了经营权。不过,大客车买不起,也用不起,镇里帮助承包者与农村信用联社合作,为每条小公交线买来7辆19座的“小中巴”,投入运营。
别看“小中巴”不起眼,如今已成为罗埠农民心中的公交车!每天早上6时半,两条线上14辆“小中巴”,分别从下周村、陈家村等地发车,开始在罗埠61个村庄绕圈运营。
盼望享受城市公交待遇
罗埠各村农民自古爱上茶馆喝茶,目前,镇上仍有147家茶馆。但这里的农民每天乘车喝茶的适意日子也难长久。主要原因是一直亏本的小公交经营者现已难以为继。下郑村村委会主任郑立松希望通过记者向有关部门呼吁:能否像支持城市公交那样,支持乡村小公交,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税收减免?
记者从省有关厅局了解到,为妥善解决农村公路安全设施配套完善的问题,省交通厅、省公安厅除抓紧制订出台《浙江省农村公路安全设施设置技术指南》外,正在督促和支持通村公路主管的县有关部门,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解决通村公路“有路无车”的问题。各有关县(区)也表示,要以城乡公交一体化思路,解决通村公路“有路无车”问题,不仅要让乡村小公交享受城市公交相同待遇,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