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提起投资理财,寻常百姓不是想也不敢想,就是一头雾水,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那时候的百姓,能够吃饱穿暖就算不错了,根本没有余钱,即便有那么一点点钱,也会放在家里留着应急。时光荏苒,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家住魏塘街道的范阿姨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百姓连最基本的吃饱穿暖都是个问题,哪来的投资观念。一直到80年代末,收入才稍微提高了点,好不容易积攒了一点点钱,都用来买国库券了,一放就是好几年。国库券是那时候很多人的共同记忆,那时国库券的收益比较高且稳,所以经常出现市民排队购买国库券的情形。经济条件改善后,范阿姨的投资手段也翻新了,前两年她还买了基金。她说,基金相对股票来说,风险要小,比银行的利息收入要高。虽然可能收益会少一点,不过更有保障。今年金价走势喜人,范阿姨又在考虑买些金条进行投资。
如今,理财的手段五花八门,各种有风险、无风险,高收益、低收益的理财产品层出不穷。这其中,股票已成最为人熟知的投资理财方式。根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的公开消息,截至到2009年9月11日,沪深两市共有A股账户13321.05万户,B股账户244.17万户。相当于十分之一的中国人都有自己的股市账户。
今年35岁的翁先生家住魏塘街道,是一名普通的国企员工。他回忆说,1993年他开设证券账户的时候,嘉兴和嘉善地区都还没有证券公司服务部,开户需要去上海金山。那时候开设证券账户,还得缴纳高昂的开户费。如今,证券公司会提供各种优惠,免用户缴开户费。当时买卖股票需要人工填单委托,不仅每张委托单都需要缴纳2元钱,而且每次交易还要跑到金山去。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99年申银万国证券嘉善服务部开始营业。在之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嘉善已经拥有了2家证券服务部,购买股票基本实现了网上操作,资金也开始由第三方托管。现在,创业板已开板,翁先生考虑投资创业板。他说,创业板的风险可能相对高一些,不过要是能打到新股的话,回报还是相当可观的。
60年来,从无到有,从单项选择到多项选择,百姓投资渠道日益丰富和多元化。从单调的存款,到股票、债券、基金和保险产品,再到期货、房产和黄金,人们甚至可以通过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间接投资到国外资本市场中去。投资理财真正成为深入市民心中的一种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