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专题聚焦 > 9·19中国一日浙江一刻 > 微新闻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丽水】龙泉市屏南高山四季豆实现产业化发展

  高山四季豆在屏南落地开花,结出丰硕果

  9月19日下午,记者在龙泉市屏南镇坪西李村看到,6、7个四季豆收购点的农民在热火朝天的进行四季豆装袋。精心的挑选,专业的包装,包装好的四季豆色泽鲜嫩,长度适中,极具卖相。种植户们告诉记者,每亩四季豆的成本在500元到1000元之间,在技术员的专业指导和他们的精心栽培下,每亩毛利最多可达万余元,如今,四季豆已成为本地区经济效益最高的农作物。

  屏南镇坪西李村年过花甲的沈养老伯兴致勃勃地挑着一担四季豆来到收购点出售,沈老伯乐呵呵地说,他已售出8000多斤四季豆,今年平均每斤售出价为1.62元,光种四季豆就使他增收1万余元,想不到种一年的四季豆抵得上种几年的粮食。种四季豆让他奔向小康生活。

  沈老伯去年没有种植四季豆,当看到去年种植四季豆的村民收入都不错,今年便种了1.5亩地的四季豆。沈老伯满脸洋溢着喜气说,“明年我还种植四季豆,而且得多种点。”沈老伯说,优质农药、化肥、种子是屏南镇特色高山蔬菜服务中心先提供给全镇农户的,农户们可以到四季豆销售出去后再付钱给服务中心。产前还能得到技术培训,产中有镇里出资聘请的技术人员的指导,而且销路很好。产供销一条龙服务,这让他们吃下定心丸。

  象沈老伯一样加入种植四季豆行列的村民还真不少。坪田李村村民李启基说,全村去年种30亩,今年种了60亩,在村中的农户100多户,有60多户加入种植,今年大多收入在1万元以上。村民种植热情都很高。屏南镇全镇有28个村,种植四季豆的有20个村,有2000多位农民种植。2007年,全乡只种了300亩高山四季豆,2008年发展到2000多亩,亩产值达到5500元,最高产值达1万多元,去年总收入15000万元,人均增收1000多元。这大大激发了农民种植四季豆的积极性,今年全镇种植了3000多亩四季豆。亩产值达到5500——6000元。

  销售网络已形成

  依据上两年的经验,屏南镇政府号召农民分批播种,一来避免台风,二来反季节种植收入高。当平原地带的四季豆都已尽收时,屏南高山四季豆却正是销售高峰期。屏南高山反季节四季豆具有鲜、嫩、脆的特点,加上利用天然的气候条件生产反季节产品,确保了蔬菜的无公害性和100%的绿色,深受市场欢迎。近段时间,屏南四季豆收购价每斤达2元。

  自7月14日起,屏南镇四季豆收购工作全面展开,各地的收购商瞄准屏南优质四季豆市场,纷纷从四面八方涌向屏南收购,收购商最多时达20多位。本地收购商郭家旺告诉记者,四季豆最多时,他每天收购400包,每包40斤,一天运出去达16000斤,现在每天仍然收购到160包四季豆。由于屏南四季豆品质好,深受各地人们青睐。当天运往宁波、上海、杭州的四季豆当天便在各地市场上市。据龙泉市绿屏蔬菜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叶忠树先生介绍,种植四季豆的每个村都有好几个收购点,农民们将采摘的四季豆卖到收购点,然后由收购点的农民进行统一包装,各收购商收购后,汇总到合作社统一装大车运到外地市场上销售。叶树忠告诉记者,全镇每天收购到四季豆大都达5万多斤。去年全镇产出900万斤四季豆,今年截止目前已运出1200万斤。

  高山四季豆已具规模化生产

  屏南镇叶照培书记告诉记者,屏南镇海拔较高,十分适合种植高山四季豆。如今全乡种植4500亩高山蔬菜,有3000亩是四季豆。在寻找产业发展的路上,他们有过挫折,如发展高山小辣椒、高山萝卜,高山番茄、高山茭白等,但都以失败告终。他们向种植四季豆获得成功的乡镇学习。聘请几位种植能手前来作示范种植。负责建设示范基地,负责预订种子、产前技术培训、产中技术指导、帮助拓展销路等。屏南镇政府则大力发动当地群众种植四季豆。如今,屏南镇的四季豆种植技术已成熟,农民观念也已转变,当地群众已将种植四季豆当成致富选择,已形成了相当大的生产规模,并具备了一套完整的销售网络。

  叶照培书记说,镇政府将进一步扶持高山蔬菜产业化发展,如今,在合作社标准化基地上,苦瓜,番茄,辣椒等进行大棚试种,产量很好。在发展高山四季豆的基础上,他们将进行其他优质品种的轮作。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已经深得民心,他们将继续做好服务工作。并在各村培养出技术员,加强销售队伍建设,并使收购规范化,所有四季豆统一收购后,给价格最高的收购商,提高竞争能力,使种植户利益得到最大化。随着今年四季豆给农民带来的良好收益,明年将会有更多农户加入种植行列,预计明年全镇种植四季豆将达3500亩。

  四季豆在屏南已经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果。小小四季豆,使屏南农民脱贫致富走上小康路。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号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