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生意不好做,竞争又激烈,客户就是财主”,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张老板好不容易盼来一笔几十万的生意。
对方是个印度老板,先付了1万定金,说好23日交货,余款在交货后付清。
23日,货拉走了。但钱一直没到账。
“他会不会逃跑?”张老板觉得不对劲,又怕自己多心,25日,他在一个网站(http://jz.onccc.com/index.htm)上留了言。
昨天,义乌市公安局经侦大队将包括张老板在内的10多个经营户的货,都“救”了出来,价值200多万元。
这个网站,就是义乌经侦大队为当地经营户推出的一个预警系统平台。这种做法,在全省是首例。
张老板的货是怎么追回的
义乌市公安局经侦大队二中队指导员龚卫东说,25日,他们看到张老板的信息后,马上展开调查。
调查发现,对方是家“新公司”,注册时间是9月2日,而且同一天在义乌福田大厦租了间房子,有3个员工。
民警上门。老板叫什么名字,公司最近做了什么生意,3个员工一无所知。张老板签的订货合同也没放在公司里,员工说,合同都是老板随身带着的。
员工反映,老板曾关照他们,如果电话铃响,一定要等它响四五声后,才能接听。这个电话与印度老板的一个小灵通相连。
等到民警再上门,业务员说老板已打来电话,吩咐他们赶紧把仓库里的货退还给客户。
“这个老板做贼心虚,我们一方面上网公布这个公司,另一方面再深入调查,发现这家公司经营确实存在问题。”
义乌为什么要设预警系统
义乌小商品市场,一直以来都是先出货再结算的传统模式。这种结算方式有时间差,容易让骗子钻空子。
2007年,义乌发生一起价值2700多万元的涉外小商品合同诈骗案。最后,警方追回2000多万元货物和500万元赃款。
据了解,每年,义乌警方受理的涉嫌合同诈骗案件有100多起,涉及市场经营户多达五六百人,总额在五六千万元。
但做生意,讲的是“信任”。在市场里,有种“英雄不问出处”的不成文规矩,经营户很少打听客户(多指外贸公司)幕后老板的背景,而来订货的客户,也很少讲幕后老板的信息。
一旦被骗,经营户也没地方去核实。
任何人都可以上网查看黑名单
龚卫东说,去年金融危机后,市场竞争更厉害,传统经营方式的漏洞更明显了,骗子更是削尖了脑袋想钻空子,有些国际大骗子也盯上了义乌市场。
这个预警系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建立的,一旦经营户觉得有问题,可以上网反映。警方第一时间介入,查实后,如确实有问题的,将在网上公布。“目的就是让经营户规避风险”。
如果遇到情况不属实的,发信息的人将受到处罚。在信息没查证前,这些信息,“外人”是看不到的,不会导致经营户名誉损失。被公布的黑名单,任何网民都可以看到。
此外,义乌警方还有在线咨询,他们设立24小时热线电话,提供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