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旭钢 摄
廖旭钢 摄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金顺根摄。
昨日上午,“西溪·骑行·乐活”2009年西溪骑游大会在西溪景区盛大举行,本次活动是2009年西博会第一个展开的大型群众活动项目,同时也是杭州日报“骑行杭州”争霸赛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吸引了众多骑行爱好者的踊跃报名参加,该活动征召令发布之后市民的反应,让组办方大吃一惊,数百个参加名额在不到两天的时间里被一抢而空,使得报名工作不得不提前截止。
本次活动受到热捧,主要是因为以骑行的方式穿越西溪湿地的机会非常难得,碰上一个极其适合出行游玩的周末,许多市民拖家带口全体出动,更有单位把这次活动当成了集体出游的好机会,几十号人倾巢而出。
这一天,骑行队伍用了两个多小时穿越并游览西溪景区的大部分景点,往日幽深宁静的湿地,在这一天热闹非凡,生气十足。美丽的景色给了众多参加市民以极度享受,空气中还充溢着晚桂的香味,让这一路骑行骑出了熏熏然的醉意。全程活动结束,没一个人不说好的。
家眷如云豪车如雨
数百人的大型骑行队伍,在视觉上是很有冲击力的。在这几百名参加人群中,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以家庭成员为主体的普通骑行者,以及数个专业骑行俱乐部集体报名参加的骑行阵容。这两个团队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前者在骑行过程中,往往让人感受到一种脉脉的家庭感情,而后者则以整齐的骑行装备、各类高档专业单车,给人一种很“犀利”的感觉。
有那么几位年轻妈妈,这次参加比赛用的是那种车后座带个小椅子的自行车,其作用不言自明——不能只顾着自己出来玩,让孩子也一起过来透透气吧。以往这样的母子出行情景,往往出现在上下班马路上,像今天这样能惬意地在湿地内优哉游哉骑行,机会是不太有的。少了一份急躁和小心翼翼,取而代之的,则是悠闲和放松,妈妈们在前面埋头骑车,时不时听着孩子在后头指点着景色,奶味十足的趣味童言,不同心境下骑车的感觉也完全不同。
一位叫李叶青的女士,后座上就带着个粉嘟嘟的五岁小妹,见记者采访有点怕生,骑入景区后却兴奋得不能自已,一会儿指着路边湿地池塘问妈妈:这里能不能游泳啊,一会儿又说芦苇花好漂亮,能不能摘一朵回家插花瓶,见什么都是新鲜的。年轻的妈妈听着,笑着,一旁有老爸在骑行过程中保驾护航,一家三口的美满骑行之旅羡煞旁人。
全家出动的朋友,往往骑行速度是不快的,为了照顾孩子,稍有颠簸的青石板路,他们都会下车推着走,顺便还能多看看景儿,多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与他们相比,专业骑行俱乐部出来的骑行队伍,速度还快得多,平时都骑惯了二十多码快三十码的速度,这次随大队出行,还真有些不太习惯,一些性子急的,稍一冲刺来到大队前头,跟领骑员聊上几句,又往回骑,如此反复,叫人感慨其体力之强。
停车漫步入景区时,骑行俱乐部的骑手,很多都是不进入景点走的,他们更乐意三五聚集在门口车边,聊着许多骑行话题。还别说,这一天在西溪景区内,看到的高档豪华自行车,比平时要多上好几倍,数万元一辆的名牌车扎堆儿放,晃得人眼睛疼,心里痒。
点子很好素质很高
这一天骑行,因为是本年度西博会的首个大型群众活动,也吸引了来自全国一百多位媒体记者的采访。组办方为记者安排的景区电瓶车接送,以方便他们进行摄影拍照等媒体工作,却有一些好动的记者不愿坐电瓶车,向组织者打听,能不能借上一辆自行车,自己也随着大队到里面去骑一圈。还别说,组织者料到了有这种情况,还真准备了一些租用车辆,可惜数量不多,让晚到没借上车的记者们扼腕痛惜一番。
许多外地记者在活动后,都作出了正面积极的评价,比如一名来自山东的记者提到,这么多人参加的一个大型活动,从头至尾井然有序,不出岔子,是很不容易的。在他看来,活动的顺利跟杭州人的高素质很有关系,“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可能那是个三口之家吧,骑行过程中,车后座的小儿子用过一张纸巾,爸爸就这么提在手上,不乱丢,一直骑到路边垃圾桶边上,停下车,去把用过的纸巾扔掉。杭州人似乎都有一种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这名记者说道。
还有许多记者对西溪的景色赞不绝口,说以前只知道西湖,这次来了一趟,觉得西溪也非常不错,高度发达的城区里,有这么一片野趣十足的湿地景观,是很不容易的。骑行活动是好事,既健康又环保,但一方面要市民愿意骑,另一方面还要有骑行的地方,这一点上,杭州人无疑是非常幸福的。
许多外地记者采访完活动后,都四下里打听,周围有没有土家餐馆,有人说秀色可餐,美丽的景色可以当饭吃,而更多的情况是,美景能勾起游人对特色美食的遐想,进而想实实在在大快朵颐一番。不用说,辛苦骑行之后,饭量肯定也是增加的。
【纵深】
一圈18公里,有说累的,有说不过瘾的
有一点需要提醒:骑行知识很重要
大队人马骑到本次骑游大会的第二个下车步行点,许多人都相互问着同一个问题:这一圈骑了多少?
随行记者的自行车上正好装了码表——这是“骑行杭州”活动的标准配备——告诉骑友们,不算走路,骑行距离是18公里。这段路程,包括活动中绕行西溪景区外围的四分之三,以及直插景区中央的一段,现场有人感慨:没想到西溪景区还是挺大的嘛。
很多人上下班都是骑车,不过在市区里,单趟的骑行距离都不会超过10公里,一口气骑18公里,还是会有人觉得累。这里记者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些看上去年纪偏大,五六十岁的老年骑友,骑完这一圈神采奕奕,都说挺爽,路程长度也刚刚好,正值壮年的许多男女上班族,却有不少是喊累的,在第一个下车步行点景区,还能饶有兴致地跑进去玩玩,到第二个步行点,就有些跑不动了,坐在花坛边敲着大腿,喘着粗气。从骑行俱乐部里出来的一帮骑友,当然都是觉得不过瘾,路程短车速慢,骑完一圈连细汗都没出。同样一段骑行路,不同人群骑行功底的巨大差距显现出来了。
休息闲聊时,一些比较专业的骑友,也会给普通参加者一些骑行意见,健谈者说得头头是道,让骑行“菜鸟”们连连点头称善。首先是车辆的选取上,昨天的一些参加市民,脑筋之活让人十分叹服——他们先坐车到景区,然后租用景区外的公共自行车骑行,参加完活动出来还了车,还是坐车回去。这是很聪明的做法,节省了体力,合理利用公共资源,不过结合到骑行上,却有一点小小的问题:公共自行车都属于公路代步车型,应付景区里凹凸不平的石板路况,就有点能力不足了,颠个七荤八素不说,还容易发生意外。喜欢骑行的朋友,一般家里都有三四辆车,以应付不同的骑行路况,一般骑行者当然不可能这么去要求,不过常备一辆车胎比较宽的折叠车很有必要,适应路况范围比较广,收起来存放不占地方,到远一点地方去,还能放进汽车后备厢,非常方便。
一些普通骑行者,对俱乐部车手全身武装的骑行装备非常感兴趣,能有效减低风阻的骑行帽,臀部加厚的骑行裤等,都让他们既新奇又羡慕。不过骑行老鸟们告诉他们,装备只是次要,骑得好不好,主要还是看人,积累一定体力基础,经常骑出去,会起到很好的健身、减肥效果。如果说真要什么装备是必须的,想来想去,也就是安装一个水壶架的事情,一个水壶架才多少钱?
当然,了解一些基本的骑行知识是很有好处的,比如上坡的时候姿势应该怎么摆,下坡的时候如何控制安全车速等等。这些知识并不复杂,却能有效节省体力,也让骑行运动更安全、更健康。
专业车友们的一番讲解,让普通参加者们都觉得获益匪浅。
承办方
接受单车旅游概念
杭州人只用了一年
骑游大会如此备受关注和欢迎,这是本次活动组办方都没有想到的。作为本次活动的承办方:浙江新世界旅游公司,其实也是在通过骑游,探索着杭州新运动旅游概念相结合的路子,在活动顺利结束后,承办方也是十分感慨,单车旅游,从开始探索到被广泛接受,杭州人只用了短短一年。
在西博会期间举办类似的骑游大会,这是第二届,两次活动都参与的新世界经理陈苑苑说:“首次骑游大会被放在西湖边,那时公共自行车刚刚投放,参加者还是外地游客居多,这次让我们很意外的是,杭州本地人投入了非常大的热情来参与西溪骑游大会,很多人都是全家参与,杭州人似乎格外喜欢这种自行车旅游的方式。”
陈苑苑说,与常规的大巴-走路(游船)-大巴旅游模式相比,自行车旅游可以让参与者与景观零距离接触,如果老的旅游模式,是把景点硬塞给游客,那么参与自行车旅游者,则是自发地去发掘身边美的景色,美的感受。骑行是一种绿色、环保的运动方式,对于想要亲近自然的游客来说,骑行和旅游简直是天作之合。
几乎所有活动参与者,都对骑游西溪景区的点子表示认可,这与西溪景区自身的魅力也是分不开的。据陈苑苑说,她和她的同事也多次考察过西溪,认为这块地方其实是非常适合骑行游玩的,通过这次活动,他们也在做着积极的尝试,如果可能,今后西溪景区会把骑行游玩的方式常态化,让游人和杭州本地人任何时候,都能在景区内拥有一条固定的骑游路线。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金顺根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