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博会烟花大会每次都成为市民的狂欢夜
浙江在线10月20日讯 这个周末,杭州最宜人的季节,这个城市的上空又将绽放起美丽的烟花。在桂花香中观赏烟花,已成为这座城市里生活的人们这十年间的群体性狂欢。
故事当然不能不追溯到1929年的杭州。
当时的浙江省主席张静江出身于湖州的豪门,是国民党元老。据说,他提出举办第一届西湖博览会的构想是出于两大考虑:一则是扭转财政困境,二则也是庆祝北伐胜利。
于是,从当年6月6日到10月10日,历时四个多月,杭州展出了全国各地及海外的1476万件物品,引来了2000多万人次参观,惊动全国。这也使得杭州人第一次看到航空表演;第一次目睹湖上的焰火;第一次见识了抽水马桶……国人蜂拥而至,西博会成为了杭州人、甚至是全国的盛会。
时隔71年之后,杭州人又重新拾起,并要擦亮“西博会”这块金字招牌。
2000年,杭州市宣布:恢复举办西湖博览会,为新世纪拓展商务旅游、发展会展经济、传播先进文化奠定新的基础。
如今,恢复举办西博会已经10年了,新西博也已经举办了10届,西博效应开始持续到全年365天,西博会真正成了杭州永不落幕的盛会。
2001年,西博会刚刚恢复,当年杭州的旅游业同比增长了25.3%,相当于多做了一个季度。在2006年以前,每年的西博会只有20多天,一般是50多个项目,对杭州市GDP增长的直接拉动在0.5%左右。到了2006年,西博会和休博会“合一”,时间一下子延长到了184天,全年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20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9%,西博会对杭州市GDP的拉动在1.5%—2%之间。
尝到甜头的杭州,将西博会开始转型为“全天候”,从次年的第九届西博会开始,西博会不再局限在一个月内,而是分散在全年,项目也越来越多样化,所谓是唱响“四季歌”。
有人比喻,在一个城市召开一次国际会议,好比有一架飞机在城市上空撒钱。作为一个高收入、高赢利的行业,会展经济的利润率在20%—25%,尤其对于相关行业带动明显。如果会展直接收入是1元,那么,住宿、餐饮、运输、通讯、旅游、贸易等相关收入就是9元,1∶9是国际公认的会展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系数。
而仅今年上半年,引入杭州市的重要国际性会议,就包括西博会项目中国台湾富邦金控安泰人寿奖励旅游年会、中阿合作论坛、亚洲大洋洲民间艺术节组织理事会年会等。来自杭州旅游部门的统计数据,因为西博会的吸引力,杭州旅游业已经改变过去以观光游为主的单一格局,逐步出现观光游和休闲度假游、商务会展游“三位一体”发展的势头,在2006年西博会举办的半年内,商务会展旅游的比重已达到23.5%。
西博会举办期间,杭州市商场、超市、宾馆、饭店、旅行社等服务业的营业收入全面攀升,等于为杭州市商贸旅游业增添了一个“黄金月”。而近年来,西博会更是开始唱起“四季歌”,力争形成“月月有节庆、季季有活动”的新格局。
天堂丝绸·武林衣秀
西博推手:产业升级的助推器
有人说,“西博会成为了杭州聚人气、聚财气的‘永动机’。”但是,笔者觉得,她不仅是改变了杭州休闲旅游业的布局,聚集了旅游、休闲、会展的人气,同时,还推动了产业的进步与发展。
数据显示,西博会自2000年恢复举办以来,紧扣城市发展主线,围绕城市发展热点,改革创新,突破发展,到2008年的第十届西博会,已经实现贸易额826.21亿元人民币,引进外商投资100.05亿美元,引进外省市投资922.16亿元人民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西博会成为了杭州提升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
比如,阿里巴巴网商大会就是西博会推动产业升级、创新的最好例证。西博会项目——网商大会一路见证阿里巴巴崛起并走向辉煌。
2004年,第一届中国网商大会首次列为西博会项目,从此,开始它快速成长的历程。据说,首届网商大会,只有全国各地500多名“网商”共聚杭州。经过六年的培育发展,网商大会从第一届的500人,第二届的2000多人,到第三届举办“首届网商节”,第五届引进举办第二届APEC工商咨询理事会亚太中小企业峰会,到今年举办“网货大会”,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强,为阿里巴巴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展示企业实力与文化,扩大行业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行业交流与合作的舞台。而每届网商大会应邀参加的贵宾,不论是雅虎创办人杨致远、美国前总统克林顿、鸿海集团的董事长郭台铭,还是软银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孙正义、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等都成为媒体追踪的热点。
对参展项目的监管 成为焦点
每届西博会都会评选优秀项目,但是,设置的金奖、银奖和铜奖大都集中在烟花大会、工美展展、汽车展、美食节等一些“传统项目”上,这些传统项目确实也是能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上,聚集人气,赢得口碑,或者拉动消费,开阔视野。
当西博会成为一个金字招牌之后,树大招风,一则是影响大了,关注度高了,百姓的期望值和要求自然水涨船高;二则是一些活动和展会的举办者看着西博会展会在人们心中形成的美誉度,也希望沾点西博会的人气。
因为西博会实施的是市场运作,办展走的又是“博大”的路子,每年有几十个、甚至近百个项目在运作,有时难免良莠不齐,而每年的展会又不固定,有的低水平展会或者凑拢的水货班子就借机“打一枪就换一个地方”。这样,难免出现“问题展会”,或者招商不足,以次充好;或者挂羊头卖狗肉,名不符实。
虽然这样的展会所占的比例很少,或者只在一些展会中出现类似的展位,但是,它也损害了西博会的声誉,为此,政府如何在市场运作的基础上加强有效监管,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