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窑文化节现场。
本报讯 窑文化博物馆里,静躺着的古代砖雕、瓦当、砖瓦,诉说着远去的繁华故事;文化中心广场上,欢腾的歌舞场景,展示着当代窑乡人的美满生活;干窑村和合窑内,重燃的熊熊窑火,昭示着干窑镇厚积薄发的巨大能量。在昨天开幕的首届中国·干窑江南窑文化节上,人们见证了吴越窑文化起源、发展的一幅幅历史长卷,更体验了科学发展之下的“千窑瓦都”——干窑的新气息。
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谢立昕,县领导盛玉良、吴金林、郑明、梁晓英、吴建平、马国强、俞鹤祥、何全根、姚定栋出席窑文化节开幕式。另有,来自省内研究窑文化的专家学者、企业客商代表以及省内各大媒体与窑乡人民一起,共庆盛事。
昨天,在干窑镇文化中心三楼的中国·江南窑文化博物馆成为众人驻足地。砖雕细致精美、烧窑工具古朴质感、展示烧窑过程的模型栩栩如生,百余件从宋代至当代的各类砖瓦类艺术品赚足了人们的目光。
今年80岁的钟德泉老人,在一张“双马牌”平瓦前端详许久,突然,他指着说明牌兴奋叫起来:“1917年,我国第一张平瓦原来诞生在干窑啊!还是陶兴砖瓦厂烧制的,这厂我还见过呢。”钟德泉告诉记者,他是解放初期来到干窑工作的。那时,干窑有200多家砖瓦厂,100多只窑墩,窑业兴盛。“感觉建设新中国的砖瓦都在这里烧制一样。当地人来不及做,还有外地的人来做。从浙南到苏北,来过很多烧窑的人。”钟德泉说。
叠几块土坯为桌,摆供品上桌,把窑神请出供到窑门,这是和合窑前“敬窑神·祭六眼”的窑俗仪式表演开始了,人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围观,生怕漏了其中一个环节。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盛玉良、县政协主席吴金林还饶有兴致地为和合窑点火。“现在,干窑特色农业和工业经济发展形势较好,已经很少有人从事烧窑的工作了。再加上节能减排撤掉了一大批窑墩,所以,这窑俗仪式也是难得一见。”干窑村村干部金志明说。
在千年延烧的窑火中,泥土炼成了“金砖”,“金砖”铺就了迢迢大道、跨进了皇庭楼阁,又成为干窑推动经济成长的摇篮。如今,一排排炭色的平瓦、青色的京砖又一次走向了全国各地,为一些知名景点、庙宇等古建筑增添古色古香。2005年,干窑村和合窑作为“活”遗址被命名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京砖烧制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6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十大新发现”评选结果中,“京砖烧制技艺”再一次榜上有名。
据悉,此次以“传承窑乡文化、推进经济发展”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干窑江南窑文化节,将一直持续到本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