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30日讯
昨天上午9点,读者张小姐打进时报热线28111111说,中山南路有一家理发店,已经在这里开了60多年了,生意好得不得了,人最多的时候,店里根本转不过身。很多小年轻专门从城西赶来,就为了烫个很是流行过一段时间的“老上海波浪头”。
时报记者打探
最牛理发店,还真的有点“牛”
中山南路245号,一间只有十几平米的店面,从外面看去毫不起眼。店里一共就三个位子,理发工具和烫发设备也是最老式的那种。只是,靠墙的长凳上坐了一排等着理发的人让人觉得很好奇。在杭州,吃饭要排队不稀奇,理发也要排队,而且还排这么长,还是很少见。
店名叫“鲁记理发店”,老板是一位大姐,就姓鲁。这家店,是她从父亲鲁老师傅手上接过来的,最早开在河坊街,后来搬来了这里,也算是“家族生意”了。到现在,理发店满打满算已经开了66年了,杭州解放以前就已经在开了。
记者特地上网查了一下,这家店名气还不小。今年3月,鲁记理发店还被评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杭州牛字号老店”,杭州的多家电视台还专门来报道过,在中山南路这一带的街巷,也算是“明星商店”了。
“女承父业”
理发店开了66年从未歇过业
昨日下午,鲁大姐拿着梳子和剪刀,不到10分钟就熟练地给一位客人理完了发。她剃刀不离手,掸了掸椅子上的碎发,又请上了一位顾客。
鲁大姐告诉记者,这家店是从父亲手上继承下来的。
“父亲13岁时,在绍兴老家学理发手艺。为了养家赚钱,16岁时,他在杭州开起了这家理发店。”鲁大姐说。10年前,老鲁师傅的身体状况不好,当时没有工作的鲁大姐接过父亲的担子,撑起了鲁记理发店。
鲁大姐说:“我从小就跟着父母学理发,虽然后来去商店上班,但也没把这手艺给丢了。”
与鲁大姐一起工作的还有宋大姐和张师傅,他俩都是老鲁师傅的关门弟子,在店里工作也有十几个年头了。
宋大姐告诉记者,她和老鲁师傅是邻居,因为喜欢理发,后来就跟着学手艺了。
“每天早上6:30开张,晚上7:30关门,日子一过就是十几年。”宋大姐感慨地说,“因为生意好,这个老店66年从未歇过业。”
老底子的修脸刮胡很受欢迎
街坊生意也得要有真功夫
鲁记理发店的设备虽然不新了,但生意却特别好,满座是常事。每天店门一开,就会有客人来理发,中间一刻都停不下来。
“一百多个客人,一点都不夸张。”宋大姐说,“很多客人还是从城西赶过来的,以前住在这附近的,习惯了我们给剃头,所以每次理发还是会回来。”
鲁大姐告诉记者,他们家的拿手活是修脸刮胡子。“这些都是老手艺,现在的发廊都没这项服务了。”
家住附近的李大伯就是这里的老顾客了:“我从小就在这里理发,现在都56岁了,孙子都有了,我家小胖孙子,满月头也是这里理的。”
坐在一边等的黄大伯说自己在鲁记理了十几年了,“以前理个头是三四块钱,现在也才六块钱,挺实惠的。”
鲁大姐说,店面是自己的,这么多年收费不高才能撑得下来,生意好是因为大家相信她的传统手艺,手艺不好再便宜也没用。
记者采访时发现,店里等待理发的人越来越多,鲁大姐在接受采访时,也没停过手。大约过了半小时,店里就挤满了人。十来平米的店,挤到连转身都困难。
小年轻来烫个“老上海”
也是复古赶时髦
鲁大姐说,经常有一些年轻女孩,听说鲁记后找上门来烫头发的。“都是些时髦的小年轻,过来烫老底子的大波浪,说是复古。”宋大姐说,“现在的孩子,啥事都能折腾。”
有位阿姨,年轻时是大户人家的小姐,每次来做头发,都穿着旗袍,打扮得很正式。鲁大姐说,那位阿姨是上海人,每年都会来光顾两三次。“她只认我们这里烫的波浪头,说上海理发店做的都不正宗。”
我们采访结束离开的时候,已经快到晚饭时间了。鲁记理发店里仍然有五六个人在耐心地等候。看来,鲁大姐他们还有好一会儿要忙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