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关键词   范围 
杭州晴到少云 38~28℃ 全省
  首页 | 原创 | 浙江即时报 | 资讯通 | 高层 | 人事 | 浙江纵横 | 媒体广场 | 图片 | 专题 | 浙江概况 | 平安浙江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专题聚焦 > 专题稿件 正文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浙江各界缅怀钱学森贝时璋先生
  

  人民网杭州11月1日电(记者 江南)钱学森、贝时璋这两位出生于浙江、与浙江有深厚渊源的科学家相继离世,他们的学术贡献、精神品格、人格魅力,一直让家乡人民骄傲和感动。近两天来,浙江各界深深缅怀两位先生。

  钱学森先生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杭州,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后,每逢寒暑假他总要回杭州,大学毕业后,还曾在杭州笕桥飞机制造厂实习。1955年,历经艰难回国后,他带着家眷回到故里寻根。

  近两天,位于杭州马市街方谷园2号的钱学森故居,迎来了众多自发前来悼念的各界群众。尚未正式开放的钱学森故居,特临时向公众开放三天。浙江大学学生康倩茹说,钱老是新一代大学生所推崇的榜样,她的手机里存了这样一段钱老当选“感动中国”人物时的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贝时璋先生1903年10月10日出生于宁波镇海,1930年4月在杭州筹建浙江大学生物系,8月被聘为副教授。贝老在浙江大学20年,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推进了我国生物科学的发展。

  11月1日下午,浙江大学给贝时璋先生治丧委员会发去唁电:“他是国家的科学巨擘,为母校赢得了巨大荣誉,他虽逾百岁仍勤耕不辍,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劭德勋业将成为浙江大学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为我们所铭记。”

  在“国立浙江大学”网站,醒目位置设置了“沉痛悼念浙大校友贝时璋先生”的专题,回顾贝时璋先生的生平和贡献,寄托哀思与敬意,缅怀“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1944年进入浙江大学生物系学习、现已86岁的钱熙老人,仍记得当年贝时璋先生授课的情形。生物系创办之初师资缺乏,贝先生开过组织学、胚胎学、无脊椎动物学、比较解剖学、遗传学等多种课程,显示了扎实的学术基础。除悉心授课外,贝先生还坚持科学研究,即使在抗战时期浙江大学西迁内地期间,生活和工作条件极差,他仍孜孜不倦从事科学探索。

  “我上过贝先生两门课,印象最深的就是贝先生对学生要求的严格,光会背上课教的内容远远不够,他要求学生看参考书籍、有自己的思考分析。”钱熙老人后来曾在浙江大学农学院任教30余年,无论是研究学问、还是教书育人,都深受贝时璋、谈家桢等一代大家的影响。

  “大师离世,他们的精神不能随之离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郑强教授表示,两位自然科学大家相继过世,如同今年7月间季羡林、任继愈两位人文科学大家的离去一样,是一件影响深刻的大事,再一次提示我们:对于一个快速发展进步的国家来说,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树立尤为重要,否则将缺失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两位先生留下的精神财富、留给我们的震撼,除了他们的巨大科学贡献之外,更是他们崇高的爱国情怀,是他们把自己的一切与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可贵品格,这已超越了学科的界限。钱学森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毅然回国,贝时璋在西迁流亡艰苦环境中仍潜心教育、科研,正是凭着对民族的责任与感情、对科学的执著与热爱。他们这种将国家发展兴盛作为最高目标,不计个人得失利益的精神,今天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思索。”郑强说,眼下学界往往缺失这样的精神,“科学工作者、知识分子,不应只想到怎样出人头地,怎样要职称、要房子”,当今,我国科教事业的发展,需要传承老一辈科学工作者这种精神和情怀。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百岁寿星 科学巨擘——贝时璋
·贝时璋:六十年披荆斩棘,五十年义无反顾
·科学的人生 学问的楷模--缅怀中科院院士贝时璋先生
·中科院最年长院士贝时璋离世 留遗言"要为国家争气"
·[杭州]“我们要为国家争气!”家乡人民怀念贝时璋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