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主次干路从上世纪70年代的3条,发展到现在的近70条;县城区面积由1985年有记载的3.2平方公里拓展至现在的12.74平方公里;百货公司、秦山饭店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县城主要公共建筑逐渐消失,世纪联华超市、国际大厦等高楼成为现在的县城新路标……
昨天,记者在县建设局城建档案馆看到了由浙江省测绘局编制的12份跨越30年的海盐县城地图,这些不同年份的武原镇平面图、海盐县城区图、海盐经济交通旅游图和海盐县行政区划图,直观反映了30年来海盐城市建设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市主次干路从3条
发展到近70条
新桥路是海盐县城最繁华的商业道路,这条路的沧桑巨变通过12张地图的对比一目了然。最早的1978年版地图上,还看不到这条路,这条路是1981年至1985年拓宽修建南城河桥至凉亭桥路段后正式建成命名的。河滨路至枣园路路段于1995年5月重修,1996年6月修建枣园路至01省道路段,2002年全线拓宽改造成双向四车道,同时修建人行道。现在的新桥路南起环城南路,北接01省道,全长5751米。
县建设局有关人员介绍,上世纪70年代,海盐县城道路是以海滨路、北大街和南塘街为主的单一格局,三条路总长只有1.4公里。1986年起,县城道路拓宽改造和新建步伐加快,所有道路均为水泥混凝土路面,部分地段使用柏油路。截至2008年底,县城共有主次干路及支路近70条、巷弄65条,道路总长86.26公里、道路面积180万平方米,分别为1985年有确切记载后的4.55倍和11.08倍。
12张地图将这一切变化都记录了下来,记者看到,朝阳路、海滨路等老城区道路得到扩宽和改造,海丰路、盐北路等原先很多规划中的道路在最新版地图上已赫然完工,老版地图上的虚线都变成了实线。
县城区从3.2平方公里
拓展至12.74平方公里
“别看现在县城这么大、这么美,30年前,城北西路以北、南排出海河以南等区域都还是大片的农田和农舍。”翻阅着地图,家住百可社区的徐阿姨十分感慨,“我原本是东门村村民,由于城市开发建设,家里的田地被征用了,你瞧,我曾经耕作过的土地上建起了漂亮的商住楼。”上世纪70年代,县城最热闹的中心地段只有向阳小学周围小块区域,30年中,县城中心区域不断扩大,新开发地块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将12张地图按时间顺序排列,可以清楚看到,县城区域不断向外拓展延伸,由1985年有记载的3.2平方公里拓展至现在的12.74平方公里。1986年至2008年是县城建设进展最快、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
海盐县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旧城改造,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有序规划城市建设。1996年,县城区面积扩大至7.26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一带、两轴、三区、四中心、五河街”空间布局形态。2000年以来,城市建设呈现“北进、东移、西拓、南控”特点,相继启动南塘、东门、河滨、绮园区等地块改造或拆迁。
百姓生活水平
不断提升
12张地图不但反映了30年间城市面貌的变迁,也深刻显示出30年间百姓日常生活的喜人变化。
1978年版地图上,海滨路、南塘街等主干道旁的商店寥寥无几,没有一家私营商店。“当时物资十分贫乏,只有国营的百货公司、食品公司等供应百姓日常生活物品,而且买东西是要凭票的。”老海盐王华生回忆,“上世纪70年代,我们老百姓购物都去海滨路上的五星桥百货商店,80年代有了小商品市场,老百姓购物有了充足货源,到了90年代,虹桥新村建成后,老百姓购物环境更加舒适,可选购商品的档次也更高了!”
打开2008版地图,只见县城高楼林立、商场密布,地图上还出现了嘉州海岸、南塘琴园、恒隆广场等高档商住楼,海丰路以北全是新盖的厂房,这在前面几版地图上是看不到的。“现在购物有大超市、大商场,还有让人目不暇接的精品店。娱乐有电影院、KTV,还可以去南门音乐广场免费看演出。”王华生开心地说。
记者发现,县城各个场所在地图上的地名标志也更详细了,很多已经不存在的场所如向阳商场、小商品市场、秦山饭店等已被取消,醒目地印上了新的场所名称。
可以预见,下一版地图一定会带给我们更多惊喜,城市的内涵也将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