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增先,一个中国当代绘画史上绕不过去的人物。11月3日至19日,这位“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和推动者的个人画展就将在浙江美术馆举办。展览记录了方增先半个世纪的艺术成就,也记录了他与杭州与中国美术学院绵延不断的感情。他是个恋旧的人,他甚至于十数年不入母校,只怕新的校区冲淡自己内心的记忆。
当年差点进不了美术院校
这次举办的“方增先人物画大展”共展出作品130余件,方增先五十余年来在中国人物画领域的探索和思考在此全面展现给观众。然而这位年近八旬的浙江浦江人,当年却差点进不了美术院校。
昨天上午,在梅家坞的一处度假酒店里,方先生谈起了他的从艺经历:因为战乱,18岁才初中毕业,想考杭一中,因囊中羞涩而不得,转投现在的中国美院,“素描基础很差,根本不会画。”方增先说他甚至连选什么笔都不知道,结果先用铅笔再用木炭,画面一团灰,“很多考生都是杭州、上海的研修生,有基础,我当然考不上了。”最终得以入校,是因为杭州解放,大批学生进入干校或者随部队南下,而学校又需要招满学生。“我后来才知道这个入校的原因,是因为同学里有人比我基础还差。”方增先说。
出生农村,方增先一袭长棉袄的装束常被打扮入时的城里学生取笑,但他学习却十分刻苦,他的天赋也在刻苦中显露出来,“一年半之后,我的成绩已经在最前面了。我还是那个互助组组长,帮助后进的同学学习。”方增先说,正是这个组长,让他得以和太太卢琪辉频繁接触,“她13岁偷了她姐姐的身份证明来考试,那时候我就认识她,等她快毕业我们开始谈恋爱的时候,她已经是十九二十岁的大姑娘了。”方增先回忆道。
对孤山老校址总是念念不忘
成名后的方增先依然保持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创造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画过一幅《毛主席在安源》,“这恐怕是唯一一张用油画画的国画,因为毛主席的形象需要修改,但国画画上去不能修改,我就想到用油画颜料来画。”方增先说,这幅作品后来在大英博物馆展出过两次。
刚入校的时候,方增先见过黄宾虹,“他的速写我没看懂,巴掌大的纸上,画的东西和他看到的并不一样。”方增先说,黄宾虹是在画自己心中的风景,这对他后来的创作触动很大。
从解放时入校,到毕业留校,直至上世纪80年代调到上海与妻子团聚,方增先在杭州、在美院呆了三十多年,他对这座城市,对母校原来所在的孤山总是念念不忘。他搬去上海,连自家的门都要拆到上海去,又怎能忘记这里呢。每次来杭州,他总会抽空去美院在孤山的老校址看看,告诉身边的人,当年那些老先生在什么位置上做过什么事。2003年,全新的中国美院南山路校区建成,他却自老校区拆迁之后再也没进过这个校区,“就怕破坏心里对美院的印象。”方增先的儿子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