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03日讯
“衢州的‘借地发展’好,板房利用做法好,通过专业合作社带动山区农民下山发展产业好。”10月26日,全省11个地市指挥长参观四川青川县桥楼乡“江山白菇”高效栽培示范园区,省援建指挥长谈月明高度评价衢州在产业援建上动了脑筋、想了办法、出了成效。
利用学校里的200多套旧板房,建成“江山白菇”高效栽培示范园区,已成为马公乡和桥楼乡农民致富的产业示范园区、技术培训基地。
在园区,记者见到身穿“江山市塘源口乡白菇专业合作社”工作服、架一副深度眼镜的李远华。他是马公乡朝阳村屋基社人,曾在山西黑煤窑里挖过煤。现在,他和爱人都是园区的员工,边学习、边参与、边种植,每人每月有1000多元工资,自己还有两幢种有2万袋“江山白菇”的板房生产车间。
创特色援建模式
“借地发展”、“板房综合利用”、“下山异地脱贫”、“新农村建设”,组成具有衢州特色的产业援建模式。
全省38个指挥部,只有马公乡“借地发展”产业。被称为“青川西藏”的马公乡,既没有板房资源,又没有搭建板房的土地,交通不便,产品运输销售困难很多。对此,市援建指挥部把援建马公乡的产业项目异地实施,带动马公乡农民发展特色产业。
学生搬到新学校后,处理闲置板房,成了当地政府头痛的事,拆除不仅浪费资源、增加财政支出,而且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利用闲置板房就地发展特色产业,给灾区处理过渡板房提供了新思路。
援建马公乡的产业,首先要让马公农民受益。“江山白菇”高效栽培示范园区,第一批引进了2户马公农民,以月薪1000元的优厚条件,让他们带薪学技术;每户种植2万袋白菇,生产成本由专业合作社垫付。现在,李远华和另一户农民何立海,计划长久留在桥楼乡种植“江山白菇”。
走科学援建之路
市援建指挥部提出,要把衢州发展效益农业的好做法、好经验,借鉴到马公,真正做到科学援建。
大家认为,青川县山区气候特征明显,低温持续时间长,空气湿度高,非常适合发展低温食用菌;四川“火锅餐饮”特色明显,白菇是一道很好的火锅菜,青川靠近绵阳和成都,销路不成问题。白菇在江山已是成熟产业,标准化栽培技术比较完善,种菇“乡土人才”资源丰富,可以通过专业合作社将“江山白菇”引种到青川。
今年春节过后,市援建指挥部从江山带来了30多袋接种好的菌棒,出菇试育。指挥部把出菇的情况与照片,及时反馈给市里的专家,得到专家们的肯定。市援建指挥部还与衢州新闻网,联合邀请江山市农业局的专家,通过“空中课堂”的方式,技术培训马公乡农民。
与江山市农业局对接后,4批江山专业种植户到青川县考察,最后确定由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塘源口乡白菇专业合作社2位专业户,来青川培育发展白菇产业。目前,绵阳市场上每公斤白菇批发价11元多,效益明显。
引出后续效应
“一笔账节约了一百多万元。”青川县扶贫办副主任赵万本说,曾考虑把“江山白菇”规划进位于三锅乡的青川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可利用旧板房搭建,每套要4000元,200套板房搭建费加上园区土地平整等相关费用,总计100多万元。衢州市援建指挥部不仅“低成本”建起示范园,而且“一举多赢”,引出后续效应。据统计,青川县共有板房2.5万多套,在非建设用地规划区内的板房就有4000多套,这些板房就地种植“江山白菇”,可以节省巨额的板房腾挪费用,也为废旧板房综合利用找到有效途径,还可培育发展新产业。
省指挥部产业组的孙海浩说,废旧板房无偿或低价提供给有意愿下山脱贫的偏远山区农民种植食用菌,就地脱贫安置,为加快农民下山异地脱贫开辟了新途径、走出了新路子。
青川县领导认为,“江山白菇”是对青川县原有传统香菇、木耳产业的补充,有利于优化食用菌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档次,提升市场竞争力。
目前,“江山白菇”高效示范园区已种下近20万袋白菇。再过20多天,首批“江山白菇”就可产出。
据衢州日报 作者 祝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