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20日讯
手头有一堆工作,可还忍不住浏览网页、玩游戏,就是无法投入工作,这样的状态或许你每天都经历。“一份文件2个多月了还没有完成,明天要交了,今天又要赶了。几天就能完成的事我足足拖了两个月。上学时就习惯考前突击,幸运的是成绩一直还过得去,于是习惯就此沿袭下来……”在义乌从事外贸工作的小丁这样叙述自己的境遇。一方面苦于自己“拖延”的恶习,一方面又不知如何摆脱的他,搜索到了豆瓣网小组“我们都是拖延症”,于是毫不犹豫地成为其中一员。如今,这个“拖延小组”人气可旺得很。
拖延的症状很典型
“每天对着电脑,把所有的网站都浏览一遍,把所有的游戏都玩一遍,就是动不了手做正事。”新报新生活QQ群群友小萝无奈地说。小萝说自己从事的工作随机性比较大,一般领导有任务安排下来才比较忙。平时空闲,她对着电脑看电影玩游戏,几乎想得到的游戏她都玩过。任务到手,她会给自己制订一个计划,把每天的工作进度、完成时间都作个详细规划。可真要着手做了,她心里就有些胆怯,因为总是觉得很烦琐很费事。于是,小萝安慰自己先上网玩一会再开工,结果一玩就停不下来,一整天就这样废了。“不到交任务的前一天,这些活是绝对做不完的!”小萝对自己很无奈。
在豆瓣拖延症小组上,大家对这都很赞同,不少人也列举了自己的拖延症状。网友“棉花糖”是一名研究生,他说自己一到学习时间,就把笔记本电脑搬到床上,一整天窝着看电影,一看书就犯困……因为心里压着任务,睡觉也不踏实,很早就醒来。即便到了学校也没有学习的决心,仍旧是上网。一直提心吊胆,怕导师发信催,但还是不肯动工……
“你说的就是我”、“强烈握爪”、“怎么大家都是这样”……网友们纷纷跟帖表示境遇相同。
每天30多人加入“拖延小组”
“明明知道那么多事情堆在眼前:摊开的文件、散乱的衣橱,或者只是一个该打的电话、一封该发出去的邮件,还有自己焦急不安的心,可我们还是一边咬着手指甲,一边只是发呆地说:“再玩一会儿,就一下下。”
这一段介绍是成员加入“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后首先看到的文字。2007年,在一家杂志负责市场工作的Fisher建立了该小组,初衷源于她对自己的琐碎拖延产生的主观感受:“天黑了又白了,心情愈加沮丧却伴随偷来欢愉般的戏谑。”
“拖延症,好像就是在说我!”每天平均有30多人加入到这个小组。在一篇人气很高的帖子中,成员们纷纷跟帖公布自己因拖延付出的代价:有人错过了出书的机会,有人错过了高薪的工作机会,有人因为玩“空当接龙”游戏错过了对国足队的采访,甚至有人因此失掉学业、丢掉工作。
当拖延成为一种习惯
“拖延小组”的成员们彼此交流心得后表示,某些拖延行为并非拖延者缺乏能力或不够努力,而是某种形式的完美主义或求全观念的反映,甚至有时,拖延是被鼓励的。不少小组成员的帖子里都有类似经历,他们的拖延并不曾真正带来危害,赶在最后一刻完成了任务,同时满足了虚荣心———只用很短的时间却能取得不错、甚至比别人好的结果。无形中,“自己最适合短期高压的工作状态”的心理得到强化,并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暗示。如此周而复始,反复循环。“当拖延成为一种习惯,”网友“萝卜掉坑里”说,“就很难再走出来了,可好运气并非每次都有。”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拖延”就这样成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甚至被当做一种“病症”。虽然关于“拖延”的界定,一直没有研究者普遍接受的定义,也从未形成一个全面的理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拖延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热帖教授”攻克拖延症
“拖延小组”中有一位成员备受大家关注。在一篇题为《攻克拖延症》的热帖中,这位网名为“完美是个梦”的女孩记录了自己与心理医生的交流,并根据医生的引导分析自身拖延的缘由、读心理学书籍的心得,甚至详尽到几点钟起床、几点钟到教室的日常规划。
“完美是个梦”表示自己是典型的拖延症患者,她总结出的攻克拖延症的方法颇受追捧。第一,定时查邮件、查QQ、MSN留言;第二,每周一天允许自己晚起,给自己放个小假。第三,养成有规律的工作习惯。第四,观察自己每天最有效率的时间是哪一段,加以好好利用。第五,不要只关注什么时候能做完工作,应该常常问自己:“我什么时候能开工?”开始远比完成重要。第六,制订有效的、易于执行的计划。第七,建立激励机制,给自己一些精神或物质鼓励。第八,倒计时而不是正计时。第九,不要设定时限,整时整点开工。第十,每天6小时有效时间。第十一,建立工作场所与工作的关系。
不少网友表示,很有兴致照此方法自疗一番。(来源: 浙中新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