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22日讯 据《今日早报》报道
从去年8月至今,86岁的黄菊香(化名)老太太已在杭州市一医院住了15个月了。虽然中间病情一度好转,医生建议可以回家疗养,但子女们都坚持要住院,而黄老太太,也觉得自己住在医院,心里踏实。
像黄老太太这样,在医院一住就是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的病人,还真不在少数。昨天,记者在杭城几大医院调查发现,几乎每家医院都有相同的苦恼。
“这些长期住院的患者,大多数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虽然已经过了危险期,但因为医院有医护人员专业的照顾,家属坚持让老人住院。”浙江医院副院长于恩彦说,从目前情况来看,肿瘤科、血液科、以及某些医院的中医康复科问题比较突出,床位捉襟见肘。
老病号把医院当成了家
黄菊香患高血压多年,虽然孝顺的子女们为她请过多次保姆,可倔强的黄老太总说自己能照顾好自己。可是人老了,身体就像部旧机器一样,不知道什么时候,哪个“零件”就会出问题。
去年8月,正是杭州的酷暑时节,黄老太喜欢起早去农贸市场买菜。有一天,老太太突发脑溢血,倒在楼道口,幸好邻居及时拨了120,将她送进市一医院。
经过抢救,黄老太很快脱离危险,并进入康复阶段。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3个月后,黄老太再次发病。幸好住在医院,医生又一次将她从“鬼门关”拉了回来。此后,在医生和护士的精心照料下,黄菊香的身体一天天好转,可以回家静养。可是为了保险起见,她的三个孩子都坚持让母亲继续住院。一年多下来,整个家庭都已熟悉了这样的生活状态,老人从此“赖”上了医院。
医院环境并不适合病人康复
“长期住院,对于可以回家调养的病人来说,并不是件好事。”杭州市一医院康复科的陈主任说,医院内病原微生物多,病人免疫功能却低,极有可能发生黄老太这样的继发性感染。
同时,院内的病菌长期与各种药物“抗争”,耐药菌自然也不少,一旦感染,就需要更好的药物来治疗,这也为治疗增加了难度。
另外,医院里环境嘈杂,一个病房住了两三个人,病人、访客、医生、护士等来来往往,会影响病人休息。
可是,记者在杭城的几大医院中发现,患者长期“赖床”的现象比较普遍。“别说一年半年,在我们医院,甚至从发病开始,一直到过世,住上好几年的病人都有。”于恩彦无奈地说。
少住一天医院一年可增加85张床位
长期住院除了对病人恢复有不利影响外,杭州市一医院院长高炎认为,更重要的问题,还可避免有限医疗资源的浪费。
综合性大医院以治疗急危重症病人为主要医疗任务。如果病人长期住院,床位周转不过来,一些急需救治的重症病人,很可能因无床位转院,而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如何在不增加投入的前提下,提高目前有限医疗资源的利用率?高炎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缩短病人的平均住院日。”
以市一医院为例,高炎曾算了笔账。在不改变现有医疗资源的情况下,平均住院日每减少1天,市一医院一年就相当于多出了近85张床位。
回社区康复为大医院减压
怎样才能缩短病人的平均住院日?以高炎的经验,医院和病人双方,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对于医院来说,通过预约检查,以及医护人员加班等方式,提高B超、放射、检验等辅助科室的工作效率,用最短的门诊时间,缩短病人术前待床日。到了手术阶段,通过麻醉师与医生的合理安排,提高手术室的利用效率,从而缩短住院时间。
对于患者来说,一旦过了相对危险的抢救期,建议回家到社区做康复。另外,从2001年杭玻医院成为市一医院的分院后,医院就已经开始尝试,将需要康复的慢性病人集中转移到杭玻医院。“目前,杭玻医院已收治了近百位慢性病康复病人,缓解了医院本部病床的压力。”高炎说。
同时,在今年推出的新医改中,提出要大力支持社区医院的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会适当增设一批老年病房与病床,完善与大医院的双向转诊制度等来分流患者。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患者对社区医生的信任度还不够,所以各家大医院都将与社区医院结对,给社区医生技术指导与培训机会,增强社区医院的公信力。
通讯员 陈员 记者 何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