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江街道积极开展帮扶就业工程。
浙江在线11月23日讯 据《今日早报》报道
前几天连续的雨雪天气,把杭城各个社区的社工们忙坏了,“天一冷,我们的头等大事就是关心孤寡老人、空巢老人。”上城区南星街道工作委员会书记陈少华说,“看看他们衣服被子暖不暖,我们社工也可以帮他们跑跑腿、买买菜之类的。一些不怎么和我们打交道的人看到了,还直夸‘这家儿女孝顺’哪!”
“其实正是一些居民对我们的不了解,造成了很多事情他们都舍近求远。”陈少华说。据潮鸣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林立介绍,当今社工素质相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逐渐走向职业化、事业化、专业化,社工的服务面也正在逐步拓宽。上周,记者走访了杭城部分街道和社区,发现现代社工工作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帮扶困难群体,而是处处为方便居民生活着想。每个街道社区都走出了不同特色的服务之路。
A新型社区:传递政务信息用上QQ群
滨江区“锦绣江南”和“白金海岸”两个楼盘的门口,有一条墨绿色的香溢路。据说这条柏油路是社区向区政府“争取”来的,因为这种造价比普通柏油路贵三分之二的绿色柏油,夏天怎么晒都没有气味。因为这件事,不少居民记住了社区的好。
沿着这条绿色的新路,记者走进了闻涛社区。一进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一个蓝色的标志。说起它,社区的干部们都格外自豪:“那是我们社区的LOGO,我们还有自己的社歌呢。”
闻涛社区成立于2007年,辖区内有6000多户居民。“现在入住率40%左右,如果居民都住进来的话,这里的居民数量差不多赶上一个小街道了。”徐炎凤主任说。管理这个新社区,对社区工作者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考验。“最难的就是掌握住户信息。我们只有8个工作人员,每天下班后得挨家挨户地做‘家访’,到晚上9点前,如果能敲开5户家门,真的算是不错的‘战绩’了。”徐炎凤说:“不少年轻人不知道怎么办落户手续,不知道怎么给孩子报出生证明,家里来了老人不知道该到哪里安排他们的业余生活。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他们会立即向物业求助。所以我们前期只能密切联系各个楼盘的物业公司,了解到居民的需求后,为他们尽快办好事情。只要帮他们办过实事,再敲门‘家访’时,‘待遇’要好很多了。”
闻涛社区的社工们不管年龄大小、学历高低,全都学会了上网聊QQ,不少时候还要“潜水”在每个楼盘的业主群里,掌握业主的需求。“几次下来,我们和不少斑竹‘混’熟了,社区不少政务信息都是通过QQ群向居民们传达的。”
B社工服务:从每一个细节方便居民
下城区潮鸣街道是个老街道,居民老龄化问题突出,走进潮鸣街道的各个社区,最大的感受就是社工服务体贴细心。社区里有针对残障人士的康复中心,有针对贫困人群的爱心超市,也有方便老年人的老年食堂。在体东社区,记者注意到一个小细节,社区服务中心门口的残障绿色通道由于坡度较陡,扶梯口上装有一个按铃,上面清楚地标着:“请按铃,我们社区工作人员将会出来推您。”这份体贴和周到令人感动。
这种方便居民生活的精神在“你家我家百宝箱”服务点更是得到集中体现。“你家我家百宝箱”类似于一个便民免费超市,在这个超市里汇集了各类老百姓家里不常用,但偶尔也会有急用的东西,像轮椅、疏通泵、铁锹、照明灯等,还有一些应急的小东西,像铁钉、膨胀螺丝、灯泡等等。用体东社区党委书记孟金仙的话来说:“大到红白喜事,小到一个灯泡烧坏,都可以在这里借到居民所需要的东西,而且基本上免费。”
家住永康苑2幢1单元一楼的小王姑娘就体会到了“你家我家百宝箱”服务的贴心。小王是从外地来杭州打工的,11月15日晚8点钟下了班回到家,刚打开房门就惊呆了:家里到处都是水!原来是下水管道堵住了,可一个姑娘哪里知道该如何疏通管道啊!情急之中小王想到了社区里的“你家我家百宝箱”,一个电话打过去,立马就有工人扛着疏通泵过来了。“我们用疏通泵一直搞了一个多小时,管道才通,把小姑娘感动得眼泪都快要出来了,连声说谢谢。”孟金仙告诉记者。
C和谐社区:让外来人员有归属感
社区面积约0.83平方公里的望江街道徐家埠社区是撤村建居后的新兴小区,由于辖区内有3个大型综合市场,社区里外来人口占了一半多的比例,管理着实麻烦。
针对外来人员多,刚调到徐家埠社区担任主任的周良英着重做了三项工作:一抓消防安全,二组建异乡姐妹交友联盟,三成立民工“和事佬”协会,通过老乡帮老乡、社区帮大家的宗旨,让外来人员在社区里也能有丰富的精神生活。
周良英告诉记者,本地居民往往容易对外来人员产生排斥心理,尤其是卫生方面矛盾更多;而外来人员往往也不大愿意理睬社工,“总以为我们是给他们找麻烦的。”所以社工需要做好双方面的沟通工作,让外来人员对社区有归属感,最终才能爱护社区。
徐家埠社区做水果生意的陈大姐就是个生动的例子。陈大姐是衢州人,有一儿一女,常年租住徐家埠社区,平时在外面摆摆水果摊,水果烂了随手就从二楼阳台上往下一倒,全部倒到楼下花坛里。前阵子天热,水果烂在楼下花坛里,招来很多蚊子和苍蝇,楼上楼下的邻居可不干了,一定要社工前去理论。“我上门让陈大姐不要随地倒垃圾,她喉咙比我还要响,问我‘你哪只眼睛看到我把垃圾从阳台上倒下来啦?’”
经过反复考虑,趁六一儿童节社区搞活动,周良英给陈大姐儿子送去了10多本学习用书和一只米奇书包,“从那以后她每次看见我都要对我说那个书包真好,她自己都舍不得给儿子买,不知不觉中对我们社工的敌意就消除了。”周良英说,“现在她已经把我当作家人,有什么事都要先来找我商量。”陈大姐楼下的花坛里当然再也没有出现烂水果了。
D 80后社工:在情感交流中获得成就感
南星街道下属8个社区,每个社区都设有电子阅览室、社区活动中心、书籍阅览室,一些老年志愿者还会定期来社区活动中心教孩子们书法。
“我们街道很多孩子放学后就直接到社区活动中心来,看看书上上网,等家长来接。我们每天还安排一名社工值班到晚上8点,社工都和我们这里的居民成老朋友了。”南星街道工作委员会书记陈少华介绍说。
在这些工作背后,是年轻社工的支持和创新,1985年出生的社工周宁就是其中的一分子。周宁毕业于浙江林学院,毕业后进入南星街道海月桥社区做了一名普通社工,如今已经干了一年多,“我刚做社工的时候,同学们都开玩笑说我要去做居委会大妈了!”周宁笑说,“当时我也没想到这是一份如此辛苦但又有成就感的工作。”
周宁头一次上门为社区居民调解矛盾就吃了闭门羹,“那个居民直接跟我说:‘叫你们那里的某某来,和你讲没用!’那种挫败感,心里别提多难受了。”提起往事,周宁历历在目,“后来我想我年龄不大,刚工作没啥经验,确实很难让人信任我,但我有年轻人的创新意识和冲劲。”
抱着这种思路,周宁开始从小事做起,“但凡居民有什么事要我帮忙,我就尽我所能帮他们,慢慢地,他们开始认可我了。”周宁说。
有付出就有回报。上个星期周宁重感冒在单位值班,恰好接到社区腰鼓队的老阿姨陈梅琳的电话,“她发现我声音不对就立马问我,我说我感冒了很难受,没想到过了半个多小时,陈阿姨居然拎着个保温瓶,带着粥和感冒药来看我了。”周宁感动地说。
□郑剑瑾 吴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