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我们学校很大很漂亮,而且桌子和椅子都是滑滑的。”世纪路学校是一所公办的新居民子女学校,学生们为能住进窗明几净、设施完善的新教学楼难掩内心喜悦。
目前,我市新居民子女共2万多人,新居民子女学校18所,其中公办4所,民办14所。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读的新居民子女25042人,义务教育阶段新居民子女就读公办学校的比例达到63%。
为改善新居民子女的教育环境,2008年以来,我市共新建公办新居民子女学校两所——复兴路学校和世纪路学校。其中复兴路学校已开始第二学年的招生,新建的世纪路学校则是省内办学设施最为先进的新居民子女学校之一。
“两幢四层教学楼、两个标准化篮球场、200米标准跑道,教学楼内拥有两个设备一流的实验室、一个图书室、音乐室和电脑室。”世纪路学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学校是2008年市政府实事工程之一,建造历时10个月,投资1600万元,占地30亩,24班规模。学校坐落城北,因其建造在新居民租住聚集区附近,为新居民子女就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在改善新居民学校办学条件的同时,我市还组织公办学校与民办新居民子女学校结对帮扶。一方面选派公办教师到民办的新居民子女学校无偿支教。另一方面,两年来,社会各界和部分公办学校向民办新居民子女学校赠送了价值50余万元的教学设备、课桌、图书等。
今年5月26日,退休教师陈志农带着他自己编写的《耕余录》给市文华学校的24名老师赠书。“我对新居民子女学校做了一些调查,发现老师上课不太规范。我曾去一些新居民子女学校教过课,但作用并不大,这次集中编写一本书,让老师们受到一些启发,使得新居民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陈志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