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在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中,带来的不仅仅是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农村环境改善,农业结构调整,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也催生出许多新行当。像沼气工、植保机防手、科技货郎、导购员等“新360行”,据不完全统计,从事这些新行当的农民已达上千人。
11月18日,顶着严寒,凤鸣街道西牛桥村的屠益明和他的“沼气服务队”开着吸污车出发了。乌镇镇浙月村的养殖户打来电话,说自家的沼气池不产气了,屠益明仔细检查了管道,池体,发现问题就出在温度上。“你这池子进雨水了,池内温度不足10摄氏度,所以产不了沼气。”屠益明专业地给养殖户上起了课。
随着农村沼气池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市目前有沼气池1500多只,其中沼气池发生故障、带病运行的不少,急需一批能走村串乡、上门砌修沼气池的技术人员。
屠益明是桐乡最早的沼气工之一。他告诉记者,沼气工大多是泥匠出身,但砌沼气池远比做泥匠活复杂,除了要确保池子密封圆整,还要防止沼气池出现中毒、爆炸等事故。目前,全市共有沼气工67人。
一直在家务农的崇福镇联丰村农民金荣根今年有了一个新职业——植保机防手,负责使用各类喷雾机、植保机。今年我市出现不少规模种粮户,动辄几十亩上百亩的土地,也加速了统防统治的发展。联丰村新丰种养专业合作社就组织了一批农民从事植保机防手。目前全市有160多个植保机防手都是经过专业培训后才上岗。
凤鸣街道的李健一大早就领着几名外地商贩到崇福、石门等地收购蔬菜。李健是个有心人,近年来,他发现当地种植业发展迅速,外地客商纷纷慕名前来收购。但他们初来乍到,对货源分布、数量和路径等极不熟悉,常常费了老半天劲还找不到合适卖家。李健抓住这一商机,主动找客商联系,当起了“导购员”。去年,通过李健牵线,销出的蔬菜就达万吨。农副产品导购员的出现,既为外地客商提供了便利,也解决了当地农副产品的销售难问题,还为一批人开拓了生财之道。
现在国家政策好,农民种田积极性越来越高,也越发重视科技种田。一些“科技明白人”纷纷办起了畜牧门诊、“庄稼医院”,有的干脆开着“科技大篷车”,带着科技书刊、传单,拉着农药、化肥走村串户,成了名副其实的“科技货郎”。
为了让这批“新360行”迈入职业化轨道,全面掌握科学的技能知识,我市整合各级培训资源,通过“阳光工程”的实施和“科技入户项目”的开展,组织科技人员下乡入户进行培训等手段,建立起了覆盖全市的农民培训体系服务网络,开展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