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27日讯
“进入省儿保的汽车,排队都排到庆春路上了!”
昨天上午,记者还没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就先从广播里听到了这个消息。
来自省儿保的统计数据显示,一周前医院发热门诊量为每日1100人次左右,而从上周五开始,发热病人数快速增加:从11月20日的1529人次,一路上扬——1616人次、1709人次、1716人次……
目前,医院发热门诊量已经达到日均量的两倍,医院面临极大的压力。
这种气氛,记者一进医院就感受到了:医院内的家长们个个举着晾衣杆,陪着输液的孩子逛荡。一个带着孩子坐在花坛边的家长告诉记者,输液室满满当当都是人,平均要等半小时才能给孩子扎上针;他们刚给孩子扎上针,立刻买了晾衣杆“溜”出来。
500个输液位6000人流量
医院急诊室对面的四层小楼,已经成为了专门的输液楼,这里是发热病人增多之后的“重灾区”:从上周五开始,随着发热门诊病人的增多,儿保输液室的压力也随之增加。
“24日创了纪录,我们一天输液人次达到1970位,超出往年的最高纪录100多人次。目前输液室的护士数已经达到了34人,即便这样,大家依然在超负荷工作,不少病房护士都在下午5点白班结束后,继续上输液室帮忙到晚上8点多。”儿保护理部主任李忠丽说,医院已经开放了一切可开放的场地用于输液,但因为就诊人数太多,院内依然拥挤,给病人带来不便,希望市民可以体谅一下。
但李忠丽同时表示,希望陪同的家长尽量给输液的孩子腾点空间,尽量不要带孩子到室外,以免出现输液反应来不及及时发现。
省儿保输液室护士长凌云说,按照往年规律,现在这个时间是肠道疾病、肺炎、哮喘的高发期,输液的毛毛头特别多;而今年的病人中,近1/3是6周岁以上的学龄儿童,往年,这批病人数不到1/5。
昨天上午10点多,输液楼一楼和二楼的380个座位一点空隙都没有,连座位扶手上都坐上了人;抱着孩子上楼下楼的家长,在楼梯上差点造成“交通大堵塞”;一楼输液的护士说,三楼和四楼的112张床位,也都已经满员。
记者现场统计了一下,几乎每个孩子都有2~3位家长陪同;按照每日近2000人次的输液量,这幢小楼每天要负荷超过6000人次的人流量。
“一针准”一天要扎300针
45岁的“老”护士冯欣,是一楼输液室的“主力人员”。最多的一天,她一个人打了300针。而昨天,从上午9点上班开始,她就几乎没停过。
“‘萝卜头护士’,我们又来了!”熟悉她的老病人,都喜欢排在她这一队里,哪怕队伍特别长,“她是‘神枪手’,速度很快,而且一扎一个准!”从确定病人与药水的“身份”,到扎针、固定,不到2分钟。“等下吃午饭的时候,我肩膀一定抽筋!”冯欣苦笑着自嘲说,“老了……”
省儿保输液室护士长凌云说,小病人的静脉幼细,加上不少小病人往往输液多日,完好的静脉所剩无几,输液难度比普通病人要大得多;所以,医院把打针技术最好的一批护士,都安排在了一线,专门负责扎针,其他护士则负责接药、配药、拔针等工作;“萝卜头”护士,是其中的佼佼者,她的“针迷”特别多。
昨天下午5点,凌云确认,“萝卜头护士”刚刚下班,这一天,她为250位小病人扎上了针。
建议避开输液高峰
和“萝卜头”护士冯欣一样,昨天,省儿保门诊输液处的30多位护士,连水都不敢喝一口,因为她们几乎一步都不敢走开,即便食堂送餐到办公室,她们也是用5~10分钟匆匆吃几口,又赶回岗位上去。
凌云说,她们的护士最近已经没有朝九晚五的规律上下班时间了——根据病人到来的高峰不同,护士们排了16个班次,以确保高峰期有足够护士为病人服务,“好多护士,下班回家睡一觉,就赶来上班了,生怕耽误大家看病。”
记者现场观察发现,省儿保输液室有一个特点:上午10:30开始病人陆续增多,到下午1点之后开始慢慢回落;傍晚4点之后,病人又陆续增多,而这样的高峰会延续到凌晨0点左右。
凌云说,的确有这样的“高峰期”,“前天晚上,我们输液室就有400多位孩子打针。这和就诊规律和学龄期儿童下课有关。”所以,她们一般建议第二次输液的病人避开这样的高峰,在上午8点、下午1:30左右前来,“错峰”输液。
根据医院院副院长龚方戚介绍,作为杭州唯一晚上有儿科发热专家门诊的医院,他们已经增加夜门诊和节假日门诊;每日安排2名副主任以上的内科医师参与夜间门诊;并抽调高级别医生支援门诊一线。
省儿保院长杜立中表示,医院已经制订了详细的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应急预案和诊治流程,并已组织全院培训数次;医院一定全力以赴,努力克服自身困难,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做好一切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