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27日讯
“在杭州景区游玩要经得起诱惑,忍得住欺骗,忘得了谎言,放得下一切;宁愿相信世界上有鬼,也不要相信‘托’的那张破嘴。”近日,网友“EUROSTAR”在本报论坛发帖说,上周他在杭州西湖雷峰塔游玩时,被“托”骗去消费的经历。
“不是我们不够小心,只怪‘托’的技术太好。”“EUROSTAR”说,现在景区的“托”都非常专业,且有组织有纪律,让人防不胜防。
昨天下午,本报记者到雷峰塔等处进行了暗访,亲身“体验”了一回景区“野导”连环“托”的功力。
网友爆料:杭州人的“热情”让我揪心
上周日中午,我和太太在西湖雷峰塔下边看地图边商议接下来到哪里去游玩。这时一位操着浙江味普通话,自称杭州本地人的中年男人跟我们搭讪起来,态度非常和蔼。当他得知我们想去延安路买丝绸时,便告诉我们,杭州本地人都不会去延安路买丝绸,那边价格贵。本地人都在茅家埠的某家丝绸店买,那里是直接厂家,是百年老店。听他如此介绍,我们便动了心。
他告诉我们茅家埠距雷峰塔坐公交车只有几站路。随后还帮我们拦下一辆快启动驶离车站的公交车,推我们上车时,还叮嘱我们问路一定要问杭州本地人。此时我们对他是千恩万谢了,感觉杭州的景美、水美、人更美。
到了茅家埠下车之后,马上就有一位50多岁的大妈热情地和我们攀谈起来,并告诉我们那家丝绸店就在前面不远处,并一直跟着我们。这时,我们有点疑心,就故意放慢脚步并在路边拍照。对大妈说了声谢谢,让她先走。
大妈走后,我们的戒备心放了下来,在那家丝绸公司里逛了起来。期间虽然有人热情介绍,但不至于死缠烂打。最后,我们买了一床子母被,两条针织围巾,还有三条小丝巾,算算价格总共2208元。
买完东西后,我们又去了杭州解百商场,那边丝绸柜台的售货员一听我们在茅家埠那边买了丝绸,马上就跟旁边的同事笑了起来。她告诉我,通常在西湖边被“托”带去买东西的地方,不是价格贵得离谱就是东西成分有点问题。
在机场候机时,一位在杭州生活的男士告诉我们,西湖边无故搭讪且自称本地人,有不少都是“托”。
“东西买贵了还是小事,关键是被骗的感觉非常差。”记者电话联系上了网友“EUROSTAR”,说起这段在杭州游玩的经历,他十分气愤。“那些所谓的杭州人,在利用所谓的热心,骗取外地人的信任的同时,也大大伤害了我们对杭州的印象。”
“EUROSTAR”说,他会将买来的东西拿去相关单位鉴定真假。此外,他还建议,西湖风景区可以像广州火车站那样,在公交车站附近树立一些警方的警示牌,提醒外地游客。
记者暗访:高明的“托”术环环相扣
昨天下午,记者一行二人背上双肩包,扮成来杭州旅游的游客,来到发帖人所说的雷峰塔下。四处转悠了一圈之后,虽未有人来和我们搭讪,但景区中不乏“野导”向其他游客兜生意。
随后,我们准备坐车,就在我们来到公交车站看站牌时,一位身材矮小的中年男人主动问我们:“你们去哪里啊?去市区的话,到对面坐车。”
听说我们想去买丝绸,他表示茅家埠那儿有家是百年老店,“里面卖的东西绝对是真的,就是不能还价。”然后,非常仔细地叮嘱我们:“你们坐Y2路,到茅家埠站下车后向前走100米就到了,或者找周围的人问下,很好找的。”
到站一下车,就有一位30岁左右的妇女从我们身后走过来,并亲切地给我们指路。“看见没,在前面的十字路口向右走。那里的东西质量是好的,价格虽然稍微贵了一点,但比百货大楼还是便宜。”我们向她致谢后,她又随我们走了一段路,路上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
路过一个“西湖龙井专卖店”,她便开始向记者兜售起了茶叶,“这里就是出产西湖龙井的地方,你就到附近的店里买好了,在这里买很划算的,他们都是直接向茶农收购的,就赚点加工费。”后来想想她的脸看着有点眼熟,原来是和我们一同在雷峰塔站上车,坐同一辆公交车过来的。
顺着她的指引,我们来到了网友提到的那家丝绸店。往里走时,我们发现不少这边购物的游客,都是通过“专车”接送的,像我们这样直接走进去的很少。这里出售蚕丝被、围巾、春秋装、毛衣等蚕丝制品,一块看上去普通的蚕丝方巾要价168元。
走出丝绸店,正准备坐车回去,一位大约四五十岁的大妈热情上来询问:“你们要去哪里啊?公交车站在那边。”然后,老太太和我们一起向车站方向走去,似乎不经意地问道:“你们是过来干啥的啊?”
我们告诉她是外地来的游客,希望买一些质量比较好的旅游纪念品回去。“听说这里丝绸比较有名,就过来看看,不过觉得价格有点高了。”
大妈立刻表现出懂行的样子来:“一分钱一分货。有些地方一套真丝的衣服才卖二三十元,你说怎么可能是真的?那种丝巾围在脖子上硬邦邦的。”
老太太一再说,这里的东西百分百是真的,如果我们真想买,她可以把自己的金卡借给我们用,“能打个九折。”我们表示要去别处看看,她才有些失望地走开。
记者手记:有种,别打“杭州本地人”的招牌
“这是‘托’的世界,这是‘托’的海洋。”在景区兜了一圈,这是给我们最大的感受。可谓无所不在的“托”十分狡猾,且步步为营,通过一个个环节,让你掉进他们的圈套,防不胜防。
最可恶的是,这些“托”居然打着杭州本地人的招牌,招摇撞骗,这不仅给杭州人抹黑,更是威胁着杭州这座旅游城市。就像帖子里网友“EUROSTAR”说的那样,杭州人的“热情”让他揪心。相信这种从天堂跌落地狱的感觉将会永远留在他的记忆深处。不难推测,“托”界已逐渐形成了规模,且有向组织化靠拢的苗头。这是需要我们这个城市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