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04日讯
如果孙中山先生有幸能够看到今天三门健跳港的样子,定会欣喜万分。
1916年,孙中山先生来到健跳港时,对这里天然深水良港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加赞赏。事后在他的《建国方略》中,将健跳定为需要大力建设的“实业之要港”。
如今,孙中山先生这个期待了近百年的夙愿,正一步步地变成现实:一个实业要港正冉冉升起。
追寻健跳镇产业兴起的足迹,探究其崛起的背后,我们可以总结以下“三帖妙方”:
凭借依山面海优势,发展临港型工业,把港口资源转化为建城资本
健跳港,是浙江四大深水良港之一。
“我们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39公里长的港口岸线资源。因此,健跳发展的关键是港口如何规划定位和开发利用。”镇党委书记王广法说。
镇党委、政府科学规划,确定了“做大临港产业,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思路,利用港口资源,不断吸纳临港产业,把港口资源逐渐转化为建城资本——
实施港口外移战略,扩大港口资源。目前,该镇围垦面积达6000余亩的高泥潺涂围垦,已在规划列项之中。明年就要动工的洋市涂围垦后,可增加港区土地使用面积5500多亩、工业港口岸线2.2公里,可建3万-5万吨级深水泊位2-3个。
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为临港产业发展装上“发动机”。目前,投资3000万元的健跳渔港为国家二级渔港,已基本竣工;完成了74省道健跳至黄金坦一级公路,搞好了健跳5000吨级码头连接线建设。
凭借着深水良港,健跳镇临港型产业蓬勃兴起。目前,全镇已吸纳11家上规模的造船企业,年造船能力达200万载重吨以上;引进了7家船配企业,年修船能力130万吨以上,是全省最重要的船舶修造基地之一;全镇共有工业企业65家,形成了电力、造船、汽车、钢铁四大支柱产业集群。
临港产业不断壮大,港口资源不断地被转化为建城资本——
2007年,该镇全年财政总收入只完成1900万元;2008年,则完成了5700万元,增幅达300%;今年前9个月,就完成了财政总收入5629万元。
依托大项目加快人口在镇区集聚,由人口集聚带来建城资本
健跳全镇只有3.5万人,散落在健跳港两岸。
临港产业的蓬勃兴起,吸纳了大量的农村人口走进工厂。据测算,近3年来,约有1.3万-1.5万人被集聚在以健跳镇镇区为中心的3公里-6.5公里范围内。
那么,该如何进一步加大人口的集聚力度和密度呢?健跳镇党委政府的办法是,重点抓好项目建设,以项目的落实,来推动城镇人口的集聚。
健跳是一个集核电、火电、风电、潮汐电于一体的综合能源区,经国内外200余批专家勘察论证,琴江两岸可建大型电厂多个,终期装机容量可达2000余万千瓦,这里将是华东地区最大电力基地。
“近几年来,健跳集镇建设主要考虑与开发健跳港相符合,港城互动,与建设华东电力城相适应,张扬滨海个性。”健跳镇镇长金圣善说。
该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着眼服务于大项目,不断完善集镇的规划布局和功能定位。在大项目的带动下,不但带来了建城资金,更是带动了人口不断向城镇中心集聚——
占地250亩的猫头村核电移民小区场地已平整完毕,进场道路已着手施工,主体工程争取年内动工;核电AP1000总承包部北面小区工程已完工;总投资3000万元的国家核电三门现场综合楼主体工程已结顶,到12月份竣工验收。
“今年,仅核电AP1000员工宿舍楼完工,健跳集镇新增人口三千余人。”王广法说。
目前,该镇正在积极争取投资100亿的中海油公司钻探机械设备项目生产基地落户健跳,以期待带来更多的人口集聚。
利用市场机制,激活民间资本,吸引社会资本,建城资本不断涌流而出
健跳镇的城镇建设和全国大多数乡镇一样,遇到的首要问题是资金“瓶颈”。
2003年之前,健跳镇财政总收入仅270万元,相对于一个项目投入就达上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建设资金,那只能算是沧海一粟。
但健跳镇党委、政府并没有局限在政府投入这一点上,而是利用市场机制,激活民间资金,创出了一条“政府牵头,多方筹资,以路带房,以房补路,综合开发,滚动发展”的城镇建设新路。
随着工业的发展,政府财政建设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越来越多。目前,法庭、工商、国土、渔政等几个公建项目加快了进场建设速度;健跳水厂扩容项目已委托设计单位设计;污水处理厂项目选址已落实,着手可研。
在政府财政资金的引领下,民间资金日益被激活——
镇里积极争取县里土地指标倾斜,启动中心大道部分区块土地、原木材公司区块土地,对外招拍挂,以土地滚动资金,推动集镇建设;包装健跳塘整治项目,向上争取资金,对河道进行疏浚;利用市场机制盘活农村土地,置换出建城资金,推动城市建设;盘活对台贸易市场、菜市场,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筹建综合性市场。
“目前,投资1.2亿元的健农小区24幢房屋全部结顶,现正在粉刷外墙,预计2010年初能入住。”健跳镇健农村党支部书记陈孟富说。
据该镇城建办主任胡小华介绍,健农村是把村留用地进行了市场化运作后,才建起了这个拥有854套房屋的公寓式小区。
据台州日报 作者 林学富 吕信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