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岁的朱家良精神矍铄。
|
浙江在线12月15日讯
一辈子习惯了在幕后出谋划策的朱家良,说他很不习惯站到台前来,这次如果不是组织要求,无论如何也不会接受采访的。
1991年省咨询委成立时,朱家良被省政府聘为委员,1998后之后,又被省政府聘为第3、4届省咨询委副主任,现为第5届省咨询委委员,是省咨询委唯一一位从成立至今历任5届的资深委员。
这位76岁的学者是很有特点的。比如说到他的年龄,他强调的是“76岁半”。这也许同他长期从事经济研究和决策咨询有关,因为数据要求的是精确。再比如,他强调自己走路很快,跟年轻人一样。听得出,他不服老。刚开始,记者尊称他“朱老”,他不爱响应,而改口叫“朱老师”,脸上则有了愉悦之色。
其实,对他的特点,省委书记赵洪祝已经作了很好的概括: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做事踏实、为人低调、视角宽广、学风严谨。
学习无止境
枯燥数字变成“大”理论
朱家良是海盐人,初中毕业后,先后在海盐县委、嘉兴地委从事秘书一类的工作,1957年调到省计委综合处,一干就是10年。当时他报名参加了机关夜校,还更多注重在实践中学习,很快熟悉了本部门的业务,并能独立进行计划安排和经济分析报告的撰写。
朱家良说,后来他之所以能在浙江经济理论界提出许多自己的观点,与在省计委综合处的10年工作经历不无关系。那时他每天都要面对一大堆数据,也许在别人眼里是多么枯燥,而在他眼里这些数据都是鲜活的。
1958年,金华地质大队报告江山可能有大煤矿,省里为此非常重视,调了18台钻机进行勘探。25岁的朱家良奉命到地质大队蹲点,对有关数据要加以综合分析和判断。朱家良心急了,以前对地质基础知识没有过接触,人家汇报自己未必能听得懂。于是他找到多本相关书籍,进行了一番恶补,弄懂了许多非常专业的问题。
后来虽然证实江山没有大煤矿,但朱家良却拥有了相关知识的积累。1987年,朱家良就任省经济研究所所长。1988年他撰写了《承认资源“小省”,建设经济“大省”》研究报告,其中1958年那一次的知识积累就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这个报告直陈“浙江陆域可利用土地、能源、煤铁等矿产和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不足,但人力资源、资本、文化价值观念等社会资源丰富度相对较高,可以通过资源转换和外向循环,把浙江建设成经济大省”,进而形成了后来影响较广的“小省”与“大省”观点。
“不唯上、只唯实”
冷静建议及时纠偏
作为一名决策咨询战线上的老学者、老专家,朱家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每当发现我省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他敢于直抒己见。
2002年,发展现代物流成为一项新兴产业,地方政府很有热情,纷纷制定规划,要土地建园区。对这一现象,朱家良在冷静思考后,以咨询委员的身份给当时的省政府主要领导递交了一份委员建议。
建议阐明了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的关系:传统物流就是简单的运输,需要有场地保证,而现代物流强调的是供应链的管理。在空间上需要园区就建立园区,而有的能在写字楼完成的就没有必要去抢占土地资源。空间引导产业,要有明确的方向。
他的这一建议省政府主要领导非常重视,认为抓住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因为有了朱家良的及时建议,偏差得到了纠正。
浙江在实施生态大省建设过程中,把丽水和衢州看作是全省生态屏障。朱家良认为这没错,但不管哪个地区生态建设都是重要的,因为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生态系统,不能错误地以为只有丽水和衢州才有维护生态屏障的责任。
经过认真调研和反复思考,他撰写了《两类不同地区生态与经济互动发展》,作为委员建议递交省政府有关领导。有关领导认为很有现实指导性,让他在“中国浙江生态省论坛”上作了发言,引起全国许多专家学者的共鸣,不少专业报刊全文刊载了他的这篇文章。
不做人云亦云之人,给浙江投资领域细分类
1991年,朱家良受命到北京去做一个课题,这个课题是国家计委提出的“投资体制如何进行改革”,其时国家计委研究中心也在做相同的课题。
朱家良认为,在过去传统计划体制下,国家是唯一的投资主体,现在到了必须打破的时候。但如何破旧立新,当时有两种声音不相上下,一种认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投资主体应该是企业而不是政府;另一种意见与之相反,认为固定资产投产活动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的特点,投资主体应以政府为主,便于计划调节。
这两种意见,虽然各自都有论据支持,但朱家良没有跟风,人云亦云,而是结合浙江实际,把投资领域作了分类,按经营性与非经营性来划分投资范围。前者以企业为主,后者以政府为主。作为民营经济比较活跃的浙江,当时由企业进行的经营性投资已成趋势。
在此基础上,朱家良还建议引导社会投资。因其观点独特,他撰写的《政府、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和投资调控》被国家计委经济研究中心报送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同时这篇文章还获得“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省情了然于胸,浙江“定位”很准确
经济理论的研究,要有自己的“根据地”,否则就是没有靶心的“乱弹”。朱家良的“根据地”就是浙江这块热土。他长期跟踪研究浙江省级层面的宏观经济发展,对省情了然于胸,是名副其实的“浙江通”。所以,他给浙江定位是一定一个准。
除前文提到的“小省”与“大省”定位外,再有就是1981年他给浙江产业“定位”:轻型结构。这4个字不是一种单纯的提炼,内含非同寻常的意义。当时对国家产业发展有一种说法,即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为扭转这种不平衡状态,国家出台政策扶持地方轻工业发展,如对轻纺工业,就有“原材料优先供应”等6个优先政策。
朱家良的这个定位,使浙江的产业发展与国家政策相吻合,从而让浙江得到更多的政策实惠。
76岁“咨询委员”很年轻,坚持思考是秘诀
76岁这个年纪能干点什么?是含饴弄孙还是种花养鱼,这些无缘于朱家良,因为“咨询委员”这一身份更让他感到年轻。
最近,朱家良很少出门,因为今年4月,他不慎跌了一跤,双手腕骨折。他怪自己,走路老跟小伙子一样急急匆匆,特别是需要到书店购买什么书时,还经常一路小跑。但教训他是记不住的,这样的苦头已经不是第一次。
2005年,他也有一次跌跤,把膝盖骨跌破了。那次躺在医院里,他也没闲着,坚持完成咨询研究报告。这次在家中,他同样忙碌着。书桌摊满了报刊和他刚在写着的手稿,顺着书房墙根堆放的是一摞摞杂志,顺着客厅墙根处堆放是一摞摞报纸,这些都是供他工作用的。
朱家良说,国字号经济类报刊他都订了。眼下,他的工作重心是围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做研究。每天除吃饭、睡觉外,看一个小时的报纸和新闻联播,其余时间他不是把自己埋在资料堆里,就是伏案疾书。最为人称道的,他还是目前唯一参加了我省从“二五”到“十二五”11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人。
会学习和思考的人永远是年轻的。这也是朱家良的一个观点。在我省经济理论界,他德高望重,但十分平易近人,一直关心、鼓励着浙江中青年经济学者的成长成才,与浙江许多中青年经济学者保持着良好而密切的合作关系,成为许多中青年经济学者尊敬的良师益友,受到了同行的普遍尊敬。
浙江树人大学一位青年教授做了一个课题,主题是工业企业施行主副分离,加强服务业发展,课题完成后,他登门请朱家良提意见。朱家良很赞同这位青年教授的观点,工业企业主副分离出来,副既可为母体服务,又可以为其他行业服务,这是一个方向,值得肯定。但他同时提出,工业企业主副分离和制造业服务化两者之间关系会不会形成冲突。当时,教授回答不了。于是朱家良又主动向这位教授发出挑战,待两人各自有所准备后,在他家中开展一场辩论。